第十四章 几卷薄帛(3/3)
计得失,勇挑重担,持之以恒。
我们一起起程去南阳,父亲并没有送我,长辈是不应该送晚辈的,而且给孩子送行说起来也不好听。
他在书房里只拍了拍我的肩头,道:“早去早回。
”那样子,似乎我只是出门赶趟集,转身就能回来。
我点点头,也用同样的口气说:“父亲放心,孩儿不日即归。
”
我说罢,将几卷薄帛放到父亲案上。
那上面,是我本来安排好的要做的几件事情,可惜我无法亲自主持了。
一是石灰开采和煅烧之法。
石灰是很有用的东西,可以吸潮气,父亲是北方人,南方太湿,他又上了年纪,新建房屋加入石灰,对他的身体有好处。
而且父亲打算新建襄阳城,有石灰这种东西的加入,相信城池的坚固会倍增。
二是纸张制作改进之法。
细写了杀青、水浸、石灰沤渍、堆料发酵、蒸煮、摊晒、日光漂白、打浆、抄纸等工序,虽然其中有些我知道的不多,但是相信在相关工匠的帮忙下,一定可以完善。
父亲是个文人,对这件事一定会极为热心。
这年头,纸张还是稀有的东西,虽然有蔡伦改良造纸术,用些破树皮,破鱼网、烂绳头之类的东西来造纸,但造出纸来极差,据说其性能和饼干有的一拼,一折就断,写不完一张纸,桌子上就落一层碎渣子。
而好的纸张却价值千金,直供宫庭使用,而且工艺保密,绝不外传,留于世者少之又少。
我这造纸术,如果形成量产,惠及大众,当成为我荆州的一个巨大经济来源。
三是城池营造法。
对于襄阳建造,我画的草图。
我曾经看过一个后代襄阳城的介绍,对它那种环山依水,借襄水汉水岘山之势而建城的方式也觉得极有借鉴之处,而其中瓮城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相信在汉末不可能有这种设计的。
充分利用地势造成,那么建造起来就会省工省时,虽然一年内不可能建成一座铁打的襄阳城,但是主要防守设施还是能建成的。
到时就算是孙坚大军来到,我们也可轻易抵挡,让他顿兵于坚城之下。
不过,在其中我也提到,建城之事,要依时、依事而定,不要轻发徭役,不要误了农时。
要分清主次,不要因为这个大工程影响了南郡的整体经济,毕竟南郡的底子薄。
四是流民安置法。
这到不是我知道袁术在想办法把流民往南郡这边送,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董卓祸害雒阳的大移民对荆州肯定有影响,而且我知道父亲民政工作做得好,有八方来附之说,连诸葛世家都从山东搬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安置这些人就成了一个问题。
土地分配,人员管理,粮食临时发放,抽调丁壮用于烧石灰、造纸张、筑城,组织军队,等等,凡是我能想到的,我都写了上去。
虽然知道肯定不齐全,可是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能多操一份心,就多操一份心。
现在,我就在这个历史中,而我,是刘表的儿子!
喜欢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之公子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