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诸葛亮的“大师兄”(2/3)
这个名字,就是从他而来的。
司马徽这个人从来不说人家的短处,同人谈话,无论好事坏事,他总是说“好”。
妻子责备他道:“别人认为你是有道德的君子,所以将私事告诉你,怎么人家说什么,你都说好呢?”他答道:“你说的话,也好。
”他肯帮忙,又不肯为官,这的确是报我赠袍之恩了,不过此话却不好和父亲说。
于是说道:“这样的贤人,不做官就不做官吧,免了让他的文章染了世俗气。
父亲不是一心要办州学么?请他授课,想来他不会推辞的。
”
父亲道:“你确定,那么试试看吧。
”说罢展开书桌上的一张白纸,笑道:“我儿,能造出此纸,你还当真是功德无量呢。
张芝笔、伍及墨,再加上这公子纸,当成为天下读书人必不可少的三宝。
”
我听父亲也认可公子纸这个称呼,心中一笑,得到认可总是高兴的。
不过,公子纸这个名字,念起来怪怪的,拗口,三个音都是仄声,在诗律上这叫三连仄,大忌。
“父亲,此纸虽是孩儿所创,却是咱们襄阳所出,未若改叫襄阳纸吧。
”(感谢伽罗雪儿神给起的这个名字^_^)
“襄阳纸?”父亲转头看我,但那眼神里分明不是肯定这个名字,而是觉得自己的儿子不重名利,很是难得,他笑着点了点头:“好吧,就叫襄阳纸!”
父亲笔走龙蛇,在纸上写了起来。
他学得张芝的章草,这章草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隶书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所以张芝在后世有草圣之称。
甚至书圣王羲之也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如张芝。
而且张芝写字很刻苦,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也就是说,他家的布,先得让他写一遍才能去染,他在池子边练字,把池子的水都写黑了。
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帮着父亲扶纸研墨,看父亲挥毫书写,一时竟似乎回复原来那个世界,看父亲写春联时的情景了。
那时,大街上卖春联的还不流行,都是各家自写。
每到年节前,父亲就买上几张大红,然后在炕头上摆好吃饭的小方桌,用一把旧剪刀把红纸打开了,用一把每年都用的旧毛笔,一块醋盘装墨水,就写起来。
什么“祖国江山碧,家乡花果红”,什么“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点点迎新春”,什么“肥猪满圈”“抬头见喜”“合家欢乐”“满院生辉”,写得不亦乐乎。
那时的年,感觉真有年味。
自父亲去世之后,到重生到今天,我再也没有过过那样的年。
不过,今天,这位刘表父亲给了我同样的感觉,让我享受到同样的快乐。
连着写了几张,父亲笔致忽然转柔,书目写趋缓,面上竟带了淡淡的笑意。
我心中暗笑。
他今天兴致很高,写完了让我帮着一张张展开,对我道:“儿子,看为父写得如何?更喜欢哪张?”
“好,真好!”我笑了笑,指着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