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西安绿色矿山交流会(2/3)
。
1.以生态系统思维重构矿山发展模式
我们打破“先破坏后治理”的旧路径,在内蒙古、云南等地推动“矿山复绿与林草碳汇一体化”项目,将矿区修复与森林植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
例如,在山西某煤矿区,通过种植耐寒耐旱林草品种,构建“乔木+灌木+草本”立体生态系统,不仅实现了地表植被覆盖率从15%到80%的跃升,更形成了年固碳量超5万吨的生态资产,为全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系统治理”的中国样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活绿色动能
我们创新生态资源转化机制,在福建、浙江等地开展“绿色矿山生态产品认证”试点,将矿区修复后产出的林特产品、碳汇指标等纳入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其中,福鼎黄栀子产业通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品牌价值提升30%,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7亿元,生动诠释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辩证统一。
三、担当行业使命,打造绿色矿山的中国范式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绿色矿山推进工作委员会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以标准引领、科技赋能、国际合作为抓手,推动中国绿色矿山建设从“跟跑”迈向“领跑”:
(一)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
林草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指标纳入矿山开发全流程。
(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激光光尺影像测树系统、KP-8型多光谱成像仪等技术,实现矿区生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监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40%,相关成果已在山东、安徽等地的矿区应用,为生态监管提供了“中国方案”。
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在江西赣南稀土矿区,采用“微生物复垦+耐重金属植物筛选+土壤重构”技术组合,成功修复废弃矿地2万余亩,植被存活率达92%,该技术被国际矿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ICMM)列为“全球推广技术案例”。
(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生态理念
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IESCO)等建立合作机制,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输出中国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与标准。
四、面向全球治理,贡献生态文明的中国智慧
当前,全球矿业正经历从“资源开发”向“生态治理”的深刻变革。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愿以开放姿态,与国际社会共享三大经验:
1.从“环境成本”到“生态资产”的转变
依托林业碳汇开发经验,我们正在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碳汇计量标准,推动废弃矿区植被恢复所产生的碳汇量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
例如,在山西某矿区生态修复项目中,通过种植固碳林草品种,预计未来10年可形成超百万吨碳汇量,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收益。
2.从“单一治理”到“复合产业”的升级
结合“林草兴农”战略,我们引导矿山企业在修复土地上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
在湖南、江西等地,矿区复垦土地上种植的油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形成了“一亩山万元钱”的产业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3.从“行业责任”到“社会共治”的深化
通过搭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平台”,我们推动矿山生态效益纳入企业ESG评价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对绿色矿山项目给予专项授信支持。
同时,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绿色矿山品牌建设等举措,提升企业生态溢价能力,让“绿色”成为矿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1.价值导向的转型路径:坚持生态价值优先,通过生态产品认证、碳汇交易等机制,将生态保护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实现从“环境成本”到“生态资产”的价值跃迁。
2.系统协同的治理模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矿山修复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3.共商共建的国际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技术输出、标准互认、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