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冬雪初临,暖锅沸汤(2/3)
得整整齐齐,筷子是原木的,带着天然的纹理,连汤匙都是温热的——显然是提前在炭火边烘过。
他见陈默进来,立刻拿起长柄勺舀了一勺清亮的汤,盛在一只空碗里,快步递过去:“陈默兄弟,快尝尝!秦先生说这汤得先品原味,等尝过了,再下菜才不辜负这好味道。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默接过碗,指尖触到碗壁的暖意,心里也跟着一暖。
他低头吹了吹热气,轻轻抿了一口。
热汤滑入喉咙,先是灵脉泉水的清冽,紧接着便是鸡肉的醇厚,带着淡淡的鲜香,随后菌菇的鲜美慢慢在舌尖散开,三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却又融合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油腻。
暖意从喉咙滑入胃里,很快便扩散开来,顺着四肢百骸蔓延,连指尖的凉意都被驱散了。
他不由闭上眼睛,细细回味了片刻,再睁开眼时,眼里带着笑意:“好喝,比去年炖的还要鲜。
”
铁牛一听,立刻咧开嘴笑了,黝黑的脸上露出两排白牙:“那是!秦先生教了我诀窍,用小火慢炖,还加了点晒干的菌粉提鲜,能不鲜吗?”秦先生坐在一旁,闻言只是温和地笑了笑,拿起酒壶往炭炉边的小锅里放——那小锅是特意用来温酒的,此刻里面盛着温水,酒壶浸在里面,很快便有细密的水珠在壶壁凝结,又慢慢滑落。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下得大了起来。
起初还是细碎的雪粒,此刻已经变成了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空中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落下,很快便把院中的石板路盖得严严实实,连墙角的腊梅枝上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白,只有几朵早开的腊梅,在白雪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娇艳。
雪花落在屋檐上,发出“簌簌”的轻响,像是谁在轻轻拨动琴弦,与屋里铜锅“咕嘟”的沸腾声、炭火“噼啪”的燃烧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冬日里最温暖的乐章。
屋里却像是被炭火和香气泡软了一般,暖融融的。
孩子们已经搬来了小板凳,围坐在矮桌旁,小手放在桌沿上,偶尔偷偷伸到炉边烤一会儿,又赶紧缩回来,生怕被烫到。
慕白把洗好的菠菜递到铁牛手里:“可以下菜啦,再不下,孩子们可要急哭了。
”铁牛哈哈一笑,接过菠菜,手腕一抖,翠绿的菜叶便纷纷落入沸腾的汤中。
红色的汤底里,绿色的菠菜叶迅速翻卷,吸足了汤汁,原本鲜亮的绿色变得深沉了些,却愈发诱人。
“我来我来!”阿树见状,立刻举起筷子,就要去夹锅里的菠菜。
铁牛连忙按住他的手:“别急,刚下锅,还没熟呢,烫嘴!”阿树只好悻悻地收回手,却依旧盯着锅里,眼睛一眨不眨。
等了约莫半盏茶的工夫,铁牛才点点头:“好啦,可以吃了!”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筷子便齐刷刷地伸了过去,阿禾动作慢了些,好不容易夹到一片菠菜,刚放进嘴里,便被烫得直呼气,却舍不得吐出来,鼓着腮帮子,眼泪都快出来了,引得众人一阵发笑。
慕白又递过来一盘切好的豆腐,铁牛接过来,一块一块地放进锅里,豆腐块在汤里浮浮沉沉,很快便吸满了汤汁,变得鼓鼓囊囊。
陈默夹起一块,轻轻咬了一口,豆腐的嫩滑与汤汁的鲜美在口中爆开,暖意在唇齿间蔓延。
秦先生这时拿起温好的酒壶,给陈默和自己各倒了一杯,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晃动,散发着淡淡的果香和酒香。
他抿了一口,眯起眼睛,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这酒不错,酸甜适中,度数也不高,正好暖身。
”
铁牛见汤还有大半锅,又从灶房端来一把晒干的面条,抖落进锅里:“这是我昨天磨的麦粉做的面条,筋道得很,最是吸汤!”果然,面条在汤里煮了片刻,便变得柔软,捞起来时,每一根都裹着浓稠的汤汁,咬一口,面条的麦香与汤的鲜香完美融合,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众人边吃边聊,屋里的笑声此起彼伏。
秦先生喝了两杯酒,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看着孩子们打闹的模样,忽然叹了口气,语气里带着些悠远的回忆:“记得早年在山里修行时,每到大雪封路,便只能待在茅屋里,靠一锅杂烩汤过冬。
那时哪有这么多讲究,山里有什么便放什么,几块腊肉,一把野菜,再加点粗粮,炖在一口粗瓷锅里,火也不是什么银丝炭,就是普通的柴火,却觉得比什么山珍海味都香。
”
陈默闻言,心里微微一动。
他想起去年此时,众人还在为灵脉的异动忧心忡忡,日夜戒备,生怕有什么变故,那时的灵脉馆,虽也热闹,却总带着一丝紧绷的气息。
如今灵脉稳定,馆里的日子也渐渐安稳下来,能像此刻这样,围坐在一起,看着窗外的大雪,品着热汤和美酒,这样的安稳与温暖,是去年此时想都不敢想的。
他端起酒杯,朝秦先生举了举:“能有今日的安稳,多亏了秦先生。
”秦先生笑着摆了摆手:“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如今这样,便很好。
”
慕白见众人吃得差不多了,便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