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迷雾寻踪(2/3)
精神。
当海风鼓起新帆的那一刻,“探海号”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航速竟比普通帆船快了三成,而且能在逆风时实现“之”字形航行。
船身在海面上轻快地穿梭,激起阵阵浪花。
程远从怀中掏出一枚用沉船青铜打造的戒指,上面雕刻着相互缠绕的摇橹和船帆,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他们共同的回忆和心血。
他的声音有些紧张,但充满了坚定:“林珊,这是我们共同的勋章。
在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我们一起探索未知,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
以后的路,我希望能一直牵着你的手,继续走下去。
”
林珊的眼眶微微湿润,她伸出手,让程远为她戴上戒指。
戒指的温度传递到她的指尖,也温暖了她的心。
“我愿意,”她轻声说道,“无论前方还有多少挑战,我都想和你一起面对。
”
海浪轻拍船舷,远处的海面上,成群的飞鱼跃出水面,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南海季风初起时,“探海号”锚泊在珠江口外。
程远站在甲板上,手中青铜摇橹构件突然与海底产生共鸣——声呐显示下方三十米处,存在规则的矩形结构。
林珊将广州秦汉造船工场的考古数据导入三维建模系统,当海底轮廓与两千年前的造船台图纸重叠时,两人同时看清了令人震撼的景象:八组木质滑道呈扇形排列,滑道间的枕木仍保留着工匠凿刻的标记。
“这是汉武帝时期的官方船场!”程远的声音被钻探机的轰鸣打断。
取芯样本显示,船场底部的青膏泥中埋着数十枚“五铢钱”,钱文特征与元封年间铸造的官钱完全一致。
更惊人的是,在第三组滑道下方,机械臂打捞起半块断碑,碑阴刻着“横海将军杨仆监造楼船于此”的隶书,与《史记》记载的楼船将军伐南越史实形成互证。
暴雨突至时,林珊在沉船遗址边缘发现了被淤泥封存的船桨。
这些长桨长达六米,桨叶雕刻着玄鸟纹,与湖北江陵西汉船模上的“棹”如出一辙。
当她用激光扫描仪测绘时,桨柄处突然渗出暗红色液体——经检测,竟是掺入朱砂的桐油防腐剂,两千年后仍未完全固化。
深潜器穿透温跃层时,探照灯照亮了令人窒息的场景:二十艘汉代楼船首尾相连,组成巨大的“回”字形军阵。
主舰甲板上,青铜弩机整齐排列,弩槽内仍残留着三棱青铜箭镞;船舷悬挂的木石锚保存完好,锚爪上还缠着未腐烂的麻质锚绳,与广西贵县铜鼓上的船锚纹饰完全相同。
“看主舰艉楼!”程远操纵机械臂清理淤泥,露出一块鎏金铜匾。
“伏波将军”四个篆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匾身布满箭矢划痕,其中一支铁箭穿透铜匾,箭杆刻着“元封二年”的纪年。
林珊突然指着舱内堆积的陶罐:“这些封泥印着‘南海郡’字样,里面装的可能是当年的军粮!”当陶罐被打开,碳化的稻米中滚出一枚虎符,符身刻着“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伏波”。
最震撼的发现藏在旗舰底舱。
当潜水器突破坍塌的舱壁,数百件漆盾组成的盾牌阵映入眼帘,每面盾牌都绘着不同的海神图案。
林珊用紫外灯照射,盾牌背面浮现出密写文字:“以楼船二十,载精兵五千,赍金币帛直数千万,自番禺浮海击东越。
”这段记载与《汉书·严助传》中汉武帝浮海救东瓯的史实相互印证,却补充了文献未载的兵力配置与物资清单。
在船场遗址的祭祀坑中,程远发掘出一套完整的“候风仪”。
青铜立杆顶端的铜鸟随风转动,鸟喙始终指向风源,与《淮南子》记载的“五两”候风装置完全一致。
当他将鸟喙对准东南季风,立杆底部的水银槽突然泛起涟漪——槽底刻着十二地支,对应着十二种风向的航海口诀。
林珊在船台作坊发现了失传的“橹工秘仪”。
陶俑群展现着造船工匠的分工:有人在加工S形橹柄,有人在测试橹叶角度,还有人在船舷安装铁质球钉轴承。
最珍贵的是一幅壁画,描绘着工匠们用“水浮法”校准橹轴垂直度——这比欧洲同类技术早诞生一千年。
当她用3D投影还原壁画场景,虚拟的汉代工匠竟与“探海号”上的现代机械臂动作同步,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船场北侧的“帆索作坊”。
在一堆碳化的麻索中,林珊提取到保存完好的帆绳结节,这些结节与广州东汉陶船模上的帆索结构完全相同。
当她按照结节方式复原古帆,新制的“璇玑帆”竟能自动调整角度,在六级风中仍保持稳定——这正是文献记载中“随风张幔,使舟疾泛泛然”的技术重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旗舰密室的铜盒里,林珊发现了用缣帛绘制的《越洋牵星图》。
图中以北斗七星为基准,标注着从南海到夷洲的二十八处“牵星点”,每处都记录着星辰高度与潮汐时刻的对应关系。
当她将数据导入现代天文软件,竟准确推算出元封三年的月相变化,误差不超过半小时。
程远在船尾舵楼找到半卷《海涛图经》,竹简记载着利用“十二种浪声”判断海底地形的方法:“浪如雷吼,下有暗礁;浪如鼓鸣,乃是深潭。
”
他尝试敲击青铜舵轮,水下竟传回不同的回声——这与现代声呐原理惊人相似。
更神奇的是,当林珊哼唱泉州渔歌,舵楼内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