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青林初印象(1/3)
解放牌客车最终在一阵精疲力竭的颤抖中,停在了路边一个歪斜的木牌旁。
木牌上,“青林镇客运点”几个红漆字已经斑驳脱落,几乎难以辨认。
“青林到了!都下车!”司机粗哑的嗓门如同破锣,敲碎了车厢里昏沉欲睡的气氛。
李腾提起那只与他一样疲惫的旧皮箱,随着人流,踉跄地踏下了车门踏板。
双脚落地的瞬间,一种虚浮的不真实感袭来,仿佛还在那颠簸的车上。
他站稳身子,深吸了一口气,试图驱散胸腔里那股混合着汽油和汗味的浊气。
吸入肺腑的空气,带着明显的草木清甜和泥土的腥气,与县城的燥热浑浊截然不同,这让他精神微微一振。
他举目四望。
这里似乎算不得一个正式的“车站”,只是一个三岔路口旁略微平整出来的土场子。
场子边缘,几棵高大的苦楝树投下稀疏的阴影,树下拴着几头水牛,正懒洋洋地甩着尾巴驱赶蝇虫。
一条明显是主街的土路,从他脚下蜿蜒向前,伸向一片依山而建的、密集的灰黑色瓦屋顶群。
这就是青林镇了。
时间已近下午四点,偏西的日光将一切都染上了一层陈旧的暖黄色。
脚下的路是纯粹的黄土,被夏日雨水和过往车辆反复碾压,形成一道道深浅不一的车辙,干燥的浮土没过脚踝。
一阵山风吹过,便扬起一片迷蒙的黄尘,给视线所及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薄纱。
街道两旁,是参差不齐的屋舍。
大多是斑驳的木板壁房,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长着些许青苔的黑色小瓦。
偶尔有几栋鹤立鸡群的二层砖楼,外墙用石灰水草草刷白,在周遭的灰暗色调中显得格外醒目,却也透着一种突兀的简陋。
店铺不多,门脸窄小,敞开的门洞如同沉默的嘴巴。
一家杂货铺门口挂着褪色的肥皂和毛巾,一家铁匠铺里传来断断续续的叮当声,炉火的光晕在昏暗的内里闪烁。
一个剃头挑子摆在街角,老师傅正给一个老汉修面,动作慢得像是凝固的时光。
空气中,除了尘土和草木气息,还隐约飘荡着氨水、炊烟和某种发酵酸菜的味道。
街上行人稀疏。
几个穿着蓝布或灰布衣裳的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叼着旱烟袋,目光浑浊地望着街面,对李腾这个陌生来客投来短暂而漠然的一瞥。
几个光着脚丫、皮肤黝黑的孩子追逐着一条瘦狗从街上跑过,扬起更高的尘土。
一切都显得缓慢、安静,甚至有些凝滞,与李腾想象中的、哪怕是最基层的“政府所在地”应有的繁忙景象相去甚远。
这里的时间流速,仿佛比山外慢了好几拍。
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如同冰冷的山泉,悄无声息地浸透了他的四肢百骸。
他想起省城师范大学门口那条车水马龙的柏油路,想起图书馆窗明几净的阅览室,想起同学们意气风发的争论……那些景象,在此刻这幅真实的、带着原始粗糙感的乡镇画卷面前,变得如此遥远和不真实,如同另一个维度的幻影。
他抿了抿有些干裂的嘴唇,提起皮箱,踩着厚厚的浮土,朝着街尾那栋最像样、也最显陈旧的两层小楼走去。
那应该就是镇政府了。
楼体是红砖砌的,许多地方的砖块已经风化剥蚀,露出深浅不一的颜色。
墙面上残留着不同时期刷写的标语痕迹,旧的模糊难辨,新的像是“计划生育是国策”、“要想富,先修路”之类,白漆也已经开始发灰。
院门口挂着两块同样饱经风霜的长木牌,一块写着“中国共产党青林镇委员会”,另一块写着“青林镇人民政府”,字迹的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