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废铁堆里,响起第一声“心跳”(1/3)
磨床修复的第七天,启航机械厂的车间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铁灰色的天花板上,几盏老旧的荧光灯滋滋作响,投下斑驳的光影,映在李默沉静的脸上。
他站在所有人面前,身后是那台已经焕然一新的德国磨床——银白色的机身泛着冷光,像一头驯服的钢铁巨兽,蛰伏在水泥地面上,只待一声令下便苏醒咆哮。
启航的核心成员——安建国、王建国、周敏、苏晓芸,以及十几个最早加入的技术骨干,目光全都聚焦在他身上。
车间里静得能听见金属冷却时细微的“噼啪”声,还有谁忍不住咽口水的喉结滑动。
“从今天起,启航不接简单加工单了。
”
李默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瞬间激起千层浪。
众人哗然,交头接耳声嗡嗡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不解。
“不接加工单?那我们吃什么?”
“李默,这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好不容易才有了点稳定收入!”
“就是啊,这台磨床修好了,不正是我们大展拳脚的时候吗?怎么突然要自断财路?”
质疑声此起彼伏,连一向沉稳的王建国都皱起了眉头,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身旁的工具箱,发出沉闷的“咚咚”声。
放弃唾手可得的利润,去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这不符合一个商人的逻辑。
李默没有立刻解释,只是平静地转身,打开了身后的投影仪。
“咔哒”一声轻响,光束刺破昏暗,投射在白墙上,一份标题醒目的文件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青阳县报废工业设备普查报告》。
“大家先看这个。
”
随着他的操作,一页页的数据和图表缓缓展开。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整个青阳县,在工商系统登记在册,但已彻底停产闲置的机床,总数超过二百一十七台。
车床、铣床、刨床、磨床……这些曾经撑起县域工业脊梁的钢铁骨骼,如今都静静地躺在废弃的厂房里,与蛛网和灰尘为伴。
“这份报告是我委托专业机构做的,总估值超过一千万。
”李默的声音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激动,指尖在遥控器上微微发颤,“一千万的设备,因为缺技术、缺资金、也缺那么一点点敢想敢干的胆识,尽数沦为了无人问津的废铁!”
他切换到一张青阳县的地图,上面散落着一个个刺眼的红点,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座沉寂的工厂。
他的手指重重地戳在地图上,金属桌面发出“当”的一声脆响,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们脚下踩着的,不是一片工业废墟,而是一座沉睡的金矿!我们要做的,不是吭哧吭哧地给别人打工,修一台机器,赚一点辛苦钱。
而是要让所有‘死掉’的工厂,重新听见自己的心跳!”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众人脑中的迷雾。
他们看着那张地图,眼神从最初的困惑,渐渐变成了震撼,最后燃起了一丝炽热的火苗。
原来,他们每天经过的那些破败厂房里,竟然隐藏着如此巨大的价值。
一直沉默不语的安建国,默默地从怀里掏出那本封面已经磨得发亮的笔记本。
牛皮封面边缘卷起,内页泛黄,指尖划过纸面时发出沙沙的摩擦声。
他走到众人面前,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第一页,那上面是他亲手绘制的各种机械结构图和原理分析。
他的声音沙哑而有力,像老机床启动时的第一声轰鸣:“机器和人一样,都会生病。
病了,就得治。
想让它们重新心跳,得先学会怎么看‘病’。
从今天起,我来教你们。
”
老师傅的表态,如同一剂强心针,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李默趁热打铁,抛出了他酝酿已久的计划。
他以“青阳县域技改协作联盟”的名义,向县发改委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方案,核心是“三三制”修复模式。
“政府出资30%,作为基础启动资金和政策扶持;有闲置设备的企业,以设备折价或提供场地、零件等资源的方式,作价30%入股;而我们这些参与修复的工人,则自筹30%的入股金。
所有修复后的设备,产权归协作社共同所有,未来的运营收益,大家按股分红!”
这个模式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巧妙地将政府、企业和工人三方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让每个人都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打工者变成了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