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三班倒的夜,焊出来的“信用”(1/3)
刺鼻的焦糊味混杂着绝缘漆烧灼的酸臭,猛地窜入在场每一个人的鼻腔,像无数细针扎进鼻黏膜,令人忍不住皱眉屏息。
空气里浮动着金属受热后特有的腥气,混着汗水蒸腾的咸涩,沉甸甸地压在胸口。
那台刚刚被宣布“修复完毕”的电机,在万众瞩目下,并未如预期般平稳运转。
它先是发出一声清脆的嗡鸣,如同初醒的蜂群振翅,但仅仅几秒后,声音便骤然沉闷,变得嘶哑、断续,仿佛喉咙被扼住的喘息。
从线圈接合处,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带着微弱的焦香与刺鼻的酸腐,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灰蓝色。
烟丝扭曲着向上攀爬,像某种不祥的预兆。
客户的脸瞬间黑如锅底,额角青筋跳动,投向抢修队的目光,充满了被戏耍的愤怒,那眼神如刀锋般刮过每一张汗湿的脸。
与此同时,财务苏晓芸拿着刚核对完的工时表,脸色同样难看地走到李默身边。
她的指尖微微发凉,指甲无意识地掐进纸页边缘。
她压低声音,语调紧绷:“李哥,有两个人不对劲,昨天明明只在现场待了四个小时,却报了八个小时的满工时。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抢修队刚刚建立起的声誉,在运行的第三天,就迎来了第一道裂痕。
“妈的!”安建国那张饱经风霜的脸膛瞬间涨得通红,太阳穴上的血管突突直跳。
他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前,一把从那两个虚报工时的工人胸前扯下工牌——那硬质塑料牌在掌心留下一道灼热的触感。
粗粝的大手因愤怒而微微颤抖,指节泛白。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那两张象征着身份和饭碗的工牌,“啪”地一声,狠狠撕成两半!
清脆的断裂声在寂静的车间里炸开,像一声控诉。
“我们启航抢修队,不是街头拉人头的包工队!”安建国的声音如同炸雷,震得整个车间嗡嗡作响,头顶的白炽灯管都似乎随之轻颤,“我们是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讲究的是一个‘真’字!活儿干砸了,可以学,可以练!但人心要是坏了,那就没得救了!给我滚!”
那两个工人面如死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在数十道鄙夷的目光中,灰溜溜地逃离了现场,脚步踉跄,像被抽去了脊梁。
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所有工人都低下了头,既有对同伴不齿的羞愧,也有对自己未来的担忧。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电机残余的嗡鸣在耳边低回,像一只不肯离去的苍蝇。
然而,李默却并未像安建国那般雷霆震怒。
他平静地走到苏晓芸身边,沉声道:“晓芸,启动‘工人信用档案’试点计划。
”
苏晓芸一愣,指尖的纸页微微一颤,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重重点头:“明白!”
半小时后,所有工人被召集到了一起。
每人领到了一枚全新的,刻有唯一编号的金属工牌。
那牌子沉甸甸的,边缘打磨光滑,握在手中带着一丝凉意,像一枚真正的勋章。
李默站在一台临时搭建的扫描设备前,声音清晰而有力地传遍全场:“从今天起,这枚工牌就是你们在启航的‘身份证’。
每天进出厂区、领取任务、归还工具、提交成品,都需要扫码记录。
每一次质检结果,无论是优是良,还是不合格,都会一清二楚地同步到你们的个人档案里。
”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那眼神仿佛能洞穿人心:“这份档案,我们称之为‘信用’。
信用分最高的工人,将拥有优先选择权,可以优先承接那些工时单价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黄金订单’。
不仅如此,”李默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年度信用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师傅,你们的子女,将有资格获得由我们启航社区系统提供的‘启航助学金’,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全包!”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之后,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议论声!
黄金订单!助学金!
这两个词像两把重锤,狠狠砸在每个工人的心坎上。
有人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工牌,指尖传来金属的凉意,仿佛握住了命运的开关。
他们出来卖力气,不就是为了多挣点钱,为了让家里的孩子能有个更好的未来吗?
李默这套体系,把他们最渴望的东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了面前,而且,获取它的方式,不是靠拉关系,不是靠耍滑头,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手艺和人品!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了厂区。
第二天,启航抢修队的报名点被围得水泄不通。
甚至连孙瘸子“铁匠队”里那两名技术最好的骨干,也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递交了申请表。
“反了!他妈的都反了!”孙瘸子在自己的小作坊里气得把一个搪瓷缸子摔得粉碎。
瓷片四溅,滚烫的茶水泼洒在斑驳的水泥地上,嘶嘶作响,腾起一缕白烟。
他察觉到了队伍核心的动摇,这比抢走一两个订单更让他恐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在掘他的根!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