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三班倒的夜,焊出来的“信用”(3/3)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围观的工人群情激愤,真相大白后的怒火彻底被点燃。
一个年轻工人再也按捺不住,指着屏幕上孙瘸子的身影,用尽全身力气嘶吼道:“孙瘸子,你他妈也配叫师傅吗!”
这一声怒吼,像是点燃了火药桶,瞬间引发了所有人的共鸣。
风波过后,李默没有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他趁热打铁,立刻推出了“双盲质检制度”。
每台修复完毕的设备,将由系统随机指派两名互不相识的资深技师,在隔离环境下独立进行检测。
只有当两份检测报告结果完全一致,评定为“合格”,设备方可最终交付。
这一举措,彻底杜绝了人为因素对质检结果的干扰。
处理完内部危机,李默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他坐在调度室里,启用了系统一个全新的功能——【区域资源扫描】。
淡蓝色的光幕在眼前展开,以清河县为中心,一个半径五十公里的虚拟地图浮现出来。
无数光点在地图上闪烁,系统冰冷的提示音响起:【扫描完成。
区域内,共发现六十七名在劳动局登记备案、但目前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持证技工。
】
六十七名!这是一股被遗忘、被埋没的庞大力量!
李默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
他立刻召集安建国和老陈头等人,连夜组织了数个“上门培训+现场接单”行动小组。
老陈头亲自带队,开着一辆破旧的皮卡车,奔赴各个偏远的乡镇。
他们找到了那些因为工厂倒闭而赋闲在家,几乎被时代抛弃的老工匠。
老陈头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使用“启航工艺卡”——一种标准化的流程图,将复杂的维修步骤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模块。
在一个潮湿的小院里,他们甚至找到了一位双目失明,但触觉异常敏锐的老钳工。
李默得知后,连夜让苏晓芸用三维打印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套带有盲文和触觉定位点的专用工具。
当老人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自己亲手修复好的一枚精密齿轮时,浑浊的眼眶里第一次泛起了泪光。
“想当年,咱们都是在厂里等领导安排活儿,”老人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没想到啊……这辈子,我一个瞎子,自己在家就能接着活儿干了。
”
就在这时,李默的脑海中,那道熟悉的金光再次闪现。
【主线任务Ⅱ-3:‘燎原’计划初步完成。
区域技术资源整合度:89%】
【系统提示:任务进入最终冲刺阶段,剩余时间72小时。
请注意,下一阶段的核心是‘资源协同效率’,任何一个节点的阻塞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
89%!只差最后一口气了!
深夜,暴雨倾盆。
李默独自站在临时搭建的厂区调度中心里,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代表着不同抢修小组的光标,在清河县及其周边的地图上闪烁着,足足有三十二个之多。
桌上的十几部电话此起彼伏,报修、咨询、请求技术支援的声音交织成一片,仿佛一曲激昂的战争交响乐。
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林诗雨的电话。
“诗雨,帮我个忙。
”
电话那头传来林诗雨略带疲惫但依旧清脆的声音:“说。
”
“帮我查查,省机械工程研究所,有没有闲置的便携式频谱分析仪?我们需要它来做设备故障的预判性诊断。
”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消化这个远超“县级维修队”范畴的设备名称。
过了几秒,林诗雨才用一种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李默……你们连这种级别的精密仪器都用得上了?”
李默没有直接回答。
他转过身,望向窗外被暴雨冲刷的工人宿舍楼,那里的灯光一盏盏亮着,像黑夜里不屈的星辰。
他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不是我要用,是他们——值得用最好的工具。
”
远处,那台刚刚完成抢修的巨型龙门铣床,其庞大的皮带轮在电机的驱动下,正发出持续而有力的转动声。
那声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运转声,它汇聚了三十二个抢修点的汗水与希望,汇聚了上百名工匠的尊严与梦想,最终,形成了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甚至压过了窗外的滂沱雨声。
任务截止时间,只剩下最后四十八小时。
启航抢修队的手中,已经握住了十二家企业的设备修复合同。
然而,李默的心头却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赵德海和孙瘸子偃旗息鼓,县里的支持态度也愈发明朗,一切都显得过于顺利了。
就在此时,他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苏晓芸的加密短信,内容很短,却让李默的瞳孔骤然收缩。
短信上只有一行字:李哥,查一下我们刚接的第十三家企业,‘宏发纺织’的法人背景。
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