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惊雷炸堂,议政堂开堂即王炸(3/3)
重,“陛下,清丈田亩,一体纳粮…此议一出,天下汹汹!宗室、勋贵、士绅,其田产隐匿、免税之利,盘根错节,牵涉之广,动摇国本!当年张居正挟先帝之威,以雷霆手段尚不能竟全功,反遭身后清算。
今日…陛下初掌大权,朝局未稳,辽东烽火连天,若再行此等触动天下根本之策…臣恐祸起萧墙,内外交困啊!”
英国公张维贤慢悠悠道:“刘阁老所言…老成谋国。
老夫这把老骨头,倒不怕交那点皇粮国税。
然…天下宗藩何其多?勋贵故旧何其众?其名下田产…嘿,怕是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清楚!清丈?谈何容易!稍有不慎,激起变乱,九边震动,何人可制?”
兵部尚书黄嘉善连忙附和:“英国公、刘阁老所言极是!当务之急乃辽东!若后方因此生乱,粮道断绝,军心不稳…广宁危矣!京师危矣!”
吏部尚书周嘉谟叹息道:“陛下励精图治,臣等感佩。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赋役之弊,积重难返。
清丈田亩,一体纳粮,非有雷霆万钧之力、十数年坚韧之功,难以推行。
更需…朝野同心。
观今日之势…难!难!难!臣以为,或可先从整顿现有赋税、严查积欠、惩治贪墨胥吏入手,更为稳妥。
”
众人的发言,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鞭法改革(尤其是清丈田亩)所面临的三座大山:
1.利益集团反噬:宗室、勋贵、拥有免税特权的士绅阶层,其根本利益将被触动,反抗必将空前激烈,甚至不惜引发动荡。
2.技术与社会阻力:田亩隐匿严重,产权混乱(如勋贵“寄田”),清丈本身耗时耗力,极易引发地方冲突;“银贵物贱”风险始终存在,伤及小民。
3.时机与政治风险:辽东战事正酣,朝廷权威未固,缺乏强力支持改革的官僚基础和广泛社会共识,强行推动恐致内外交困,重蹈张居正覆辙。
除了徐光启坚持改革精神,张维贤隐晦表示个人不反对(但强调风险),其余人等,无论是首辅方从哲(圆滑回避)、清流张问达(坚决反对)、务实派刘一燝、周嘉谟、李汝华,还是平庸的黄嘉善,无不从各个角度阐述着推行的巨大困难、风险和“不合时宜”。
核心班底中,竟无一人明确、坚定地支持皇帝立刻推行这核心改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常洛面无表情地听着,心中的温度一点点冷却。
他得到的回应,是铺天盖地的困难、风险、反对和退缩!他看到了方从哲的老滑,刘一燝的顾虑,张问达的顽固,周嘉谟的保守,李汝华的畏难…除了徐光启眼中那团不灭的火,整个议政堂,弥漫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暮气与怯懦!
冗长而充满挫败感的争论持续了近两个时辰。
朱常洛看着一张张写满“难”字的脸,听着一条条“不可行”的理由,心中那点因设立议政堂而产生的革新之火,几乎被彻底浇灭。
“好了。
”朱常洛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冰冷,打断了无休止的争论,“诸卿所言,朕…听明白了。
张江陵名誉之事,暂且搁置。
赋役改革…容后再议。
”他将那份关于一条鞭法的卷宗,轻轻推到一边,动作间透着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今日议政,到此为止。
散了吧。
”他挥了挥手,不再看众人。
“臣等告退!”众人如蒙大赦,纷纷起身行礼,鱼贯退出暖阁。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情:方从哲是如释重负的深沉;刘一燝、周嘉谟是忧虑与复杂;张问达是坚持己见的肃然;李汝华、黄嘉善是逃过一劫的庆幸;张维贤是若有所思;骆养性依旧冷峻,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对皇帝的担忧。
唯有徐光启,落在最后,回头深深望了御座上的皇帝一眼,嘴唇微动似想说什么,最终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快步离去。
暖阁外,寒风依旧。
几位重臣并未立刻散去,三三两两聚在廊下低声交谈。
“陛下…还是太心急了。
”刘一燝低声对周嘉谟道,眉头紧锁,“张居正…那是能轻易碰的吗?更遑论清丈田亩…唉!”
“谁说不是呢!”李汝华凑近方从哲,声音压得极低,“相爷,陛下这心思…太过骇人。
咱们…可得稳住了。
”
张问达则对几位东林同僚正色道:“今日吾等据理力争,维护纲常正道,乃臣子本分!断不可让陛下被那‘事功’之说迷惑,重蹈权臣覆辙!”
英国公张维贤独自踱步,望着宫墙,喃喃自语:“清丈…一体纳粮…嘿,真要成了,老夫那点庄子倒无所谓,可那些王爷们…还有江南那些老财主…怕是要翻天咯…”
徐光启快步走过,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只是袖中的手紧紧握成了拳,眼神坚定。
他知道,皇帝的路,注定艰难。
暖阁内,炭火依旧,却显得格外空旷冰冷。
朱常洛独自坐在主位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那份被搁置的卷宗。
失败的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波波冲击着他。
精心挑选的核心班底,在这触及根本的改革面前,竟是如此不堪!畏首畏尾,暮气沉沉!满朝朱紫,竟无一人是男儿!
“庙堂衮衮诸公,尽皆朽木!竖子不足与谋!”他心中那个冰冷而狂傲的念头再次翻腾,带着更深沉的失望与愤怒。
这议政堂…真的能成为他破局的利刃吗?还是…不过是另一个披着高效外衣的泥潭?
辽东的烽火,空空的国库,勋贵地窖里的金山银山,杨涟陋室中的药味,徐光启眼中不屈的火光…无数画面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
一股强烈的窒息感涌上心头。
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这看似威严的议政堂,此刻都变成了巨大的牢笼!
他猛地站起身,眼神中充满了烦躁与一种想要逃离的冲动。
“王安!”
“老奴在!”一直侍立在角落的王安立刻上前。
“更衣!叫上骆养性,带几个精干可靠的护卫!”朱常洛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朕…要出宫!”
王安一惊:“陛下!此刻出宫?天色将晚…”
“朕知道!”朱常洛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去准备!立刻!”
他需要呼吸宫墙外带着烟火味的空气,需要看看那些真实的、挣扎求生的子民,需要远离这令人作呕的朝堂算计和暮气!也许,只有在市井的尘埃中,在民间的疾苦里,才能找回他推行这艰难变革的初心,才能积蓄起再次挥动改革之刃的勇气!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