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审视任务,重重压力下的柔软支撑(3/3)
、伙食、御寒衣物,朕亲自盯着!若有克扣短缺,朕唯你是问!工部已优先调拨一批工匠与铁料于你!务必尽快解决燧发枪机簧可靠、枪管锻造的关键!朕已命人探寻上等铁料与燧石产地,若有发现,优先供给于卿!三个月!朕要看到一支初具雏形、令行禁止的新军!”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徐光启激动领命。
燧发枪的瓶颈(机簧易损、枪管良品率低)正是他日夜焦虑所在,皇帝不仅关注,还承诺解决材料来源。
时间悄然滑过。
又一次内廷议政堂例会。
气氛却比上次杨涟入阁时更加凝重。
议题不可避免地再次聚焦于——册立太子。
这一次,发难的并非东林,而是以礼部尚书孙慎行为首的一批清流官员,甚至得到了部分勋贵的暗中支持。
“陛下!”孙慎行须发皆白,言辞恳切,“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久虚储位!皇长子殿下虽年幼,然天资聪颖,仁孝可嘉。
早立太子,以定国本,安天下臣民之心,乃祖宗成法,亦是社稷之福!陛下春秋正盛,然天有不测风云…恳请陛下为江山计,为万民计,早下决断!”他身后数名官员齐声附和。
朱常洛面无表情地听着,心中冷笑。
这帮人,有的是真迂腐守礼,有的则是想借拥立之功,提前押注,甚至为某些势力铺路。
他目光扫过方从哲,老首辅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入定。
刘一燝、韩爌等东林大佬也暂时沉默,似乎想先看看皇帝的态度。
杨涟眉头紧锁,似在权衡。
徐光启则一脸忧色,显然觉得此时争论储位,分散了本应用于国事的精力。
“孙卿所言,老成谋国。
”朱常洛缓缓开口,声音平静无波,“立储之事,关乎国运,朕岂能不慎重?然则…”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锐利如鹰隼,扫视全场,“朕登基未及三月,辽东建奴虎视眈眈,太仓空虚如洗,各地灾异频仍,流民渐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此之时,尔等不思如何开源节流以充军饷,不思如何整饬吏治以安黎庶,不思如何强军备战以御外侮,却汲汲于催逼朕立一冲龄稚子为储君!是何道理?!”
他猛地一拍扶手,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雷霆之怒:“莫非在尔等眼中,朕的性命,比这江山社稷、亿万生民的安危更重?还是说,你们如此急切,是另有所图?!”
“臣等不敢!”孙慎行等人被皇帝的疾言厉色和诛心之论吓得脸色发白,慌忙跪倒。
暖阁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皇帝的怒火如同实质般压在每个人心头。
就在这片死寂到达极致时,左都御史杨涟出列,面色凝重:“陛下!臣奉旨督办太仓库亏空案,并追查红丸、挺击余孽,阻力重重!弹劾臣‘滥用王命’、‘罗织构陷’、‘动摇国本’之奏疏,连日来堆积如山!更有涉案勋贵之家,串联朝臣,散布流言,气焰嚣张!臣恳请陛下明示,此案...当查至何处?”
杨涟的话如同在刚刚平息的湖面又投下一块巨石。
暖阁内气氛瞬间更加紧张。
皇帝压制立储已让一些人不满,杨涟这柄锋利的刀直指勋贵集团核心利益,引发的反扑更是凶猛!
朱常洛眼中寒芒暴涨,他猛地一拍御案,怒极反笑:“好!好得很!查个亏空,追几个余孽,就有人坐不住了?就敢‘动摇国本’了?朕看,是他们贪墨的银子、结下的党羽,才是真正的国本之蠹!”
他目光如刀,扫过在场所有勋贵和与勋贵关系密切的大臣,最终定格在杨涟身上,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森然杀意:
“杨卿!朕赐你王命旗牌,不是让你瞻前顾后的!朕让你查,就是要查个水落石出,查个天翻地覆!无论涉及何人,无论爵位多高,背景多深!凡证据确凿者,依律严办,绝不姑息!那些弹劾你的奏章,朕会留中不发!再有敢阻挠办案、构陷大臣者,骆养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臣在!”骆养性如同幽灵般从角落阴影中闪出,躬身应命。
“给朕查!查查这些奏章背后,是谁在兴风作浪,是谁在给那些蛀虫当保护伞!查实一个,处置一个!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朕的刀快!”
皇帝这毫不掩饰的杀意和支持,让暖阁内温度骤降。
那些原本想借立储或弹劾杨涟生事的人,此刻都噤若寒蝉。
杨涟则心头大定,躬身道:“臣,领旨!定不负圣望!”
朱常洛站起身,走到跪倒的孙慎行等人面前,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
“朕的儿子,朕自有考量!储君之位,非仅凭长幼之序,更需德才兼备,心智成熟,能担得起这万钧重担!皇长子由校,朕的爱子,朕自会悉心教导,观其品性,察其才能!若其堪当大任,朕自会择吉日,昭告天地祖宗,立其为储!若其非良才美玉…”朱常洛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惊疑不定的脸,缓缓吐出冰冷的字眼,“朕为江山社稷计,亦不吝另择贤明!”
“嘶…”暖阁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皇帝这话,几乎等同于明言废长立幼并非不可能!这在大明历史上是极其敏感、极易引发动荡的宣言!
“然则,”朱常洛不给众人反应时间,继续道,“在此之前,任何人,再敢妄议立储,以‘国本’之名行结党营私、扰乱朝纲之实者…”他声音陡然转寒,“休怪朕的锦衣卫诏狱和骆养性的绣春刀,不讲情面!”
“退下吧!”朱常洛疲惫地挥挥手,转身望向窗外阴沉的天空。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那里贴身放着一个小小香囊,里面装着柳青瑶那日豆腐摊上掉落的一小截靛蓝色棉线。
这抹市井间的微光,成了他在重重压力下,心底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支撑。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