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黄童问父书意(3/3)
掉下来,只是惊恐地看着父亲,小脸吓得煞白。
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却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那深切的恐惧,那是一种足以吞噬一切的黑暗。
“听……听到了……爹爹……我再也不问了……我忘了……我都忘了……”他带着哭腔,怯生生地、断断续续地保证着,拼命地点头。
看到儿子被吓坏的模样,黄惜才心中一阵刺痛,但他硬起心肠,知道必须如此。
有些秘密,必须用最坚决的方式埋葬,绝不能因为孩子的好奇而泄露分毫。
他缓和了一下语气,但依旧沉重:“菡儿,你要记住爹爹的话。
外面的世界很复杂,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比知道安全。
我们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明白吗?”
黄菡含着泪,似懂非懂地用力点头。
黄李氏看着丈夫如此反常的郑重其事,再联想到那袋数额不小的银钱和那封神秘的信,心中也终于升起了一丝强烈的不安。
她不再觉得这是单纯的好运,也开始隐隐感到害怕起来。
她抱紧了儿子,声音有些发颤地问道:“当家的……难道……难道那钱……”
“钱的事也别再提了!”黄惜才打断她,语气疲惫而决绝,“悄悄用着,莫要张扬,更莫要让人知道来历。
就当……就当是祖上积德,捡来的横财吧。
过了今日,一切照旧,我依旧去集市说书,你依旧操持家务,只是……要多加小心,留意生人。
”
茅屋内的气氛,因为黄惜才这番严厉的警告和话语中透露的不祥之兆,彻底从清晨那点短暂的喜悦中跌落下来,重新被一种沉重而不安的阴霾所笼罩。
那袋银钱带来的温暖,仿佛也被这莫名的恐惧冻结了。
黄菡低着头,默默地扒着碗里的粥,却再也吃不出之前的香甜味道。
父亲那惊恐严厉的表情和“家破人亡”四个字,如同冰冷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上。
他虽然答应不再问,但孩童的好奇心与恐惧感交织在一起,反而让那个神秘的“李叔叔”形象,在他心中变得更加模糊而又深刻。
那些关于星星的对话,那块好看的玉佩,爹爹反常的紧张……这一切,真的能轻易“忘掉”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黄惜才看着妻儿惊惧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深深的愧疚。
他知道自己吓到了他们,但他别无选择。
昨夜离去的那个身影,以及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庞大力量,让他如同惊弓之鸟。
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筑起一道脆弱不堪的防线,试图保护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他味同嚼蜡地吃完了早饭,推开碗筷,站起身,低声道:“我今日不去集市了。
”
黄李氏惊讶地看着他:“不去说书了?那……”
“在家待着。
”黄惜才的声音透着一种深深的疲惫和警惕,“看看情形再说。
”
他走到门口,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条门缝,向外窥探。
晨光下的荒野依旧平静,并无异样。
但他心中的那根弦,却绷得越来越紧。
那位“李贤”真的只是一去不回了吗?他留下的,真的只是单纯的“馈赠”吗?
黄惜才的直觉告诉他,事情绝不会如此简单。
风波,或许才刚刚开始。
而此刻,在县城另一端,奉命暗中查访黄家背景的王忠,正从一位年迈的、曾在县衙档案房做事的老书吏家中走出来,脸上带着一丝困惑与兴奋交织的复杂神色。
老书吏翻找了一些陈旧卷宗后,提供了一个模糊的线索:约莫十几年前,黄惜才携家带口来到静水县落户时,登记的籍贯并非本州,而是距离京城不远的一个县份。
而且,当时为其作保的,似乎是一个早已离开本县、据说后来去了京城的行商。
京城……又是京城!
王忠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一点门路。
他决定,立刻想办法查清那个作保行商的下落,以及黄惜才在原籍地的具体情况。
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悄然收紧。
喜欢白衣盗请大家收藏:()白衣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