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会宰相探口风(2/3)
法,绝非寻常毛贼。
尤其是半月前的贡品被盗一案,事关皇商第二鸿,更是疑点重重,学生已列出些许不明之处,请恩相过目。
”
他没有直接说出那些最惊人的猜测,而是将一份经过斟酌、主要围绕技术性疑点的摘要呈上。
王文弼接过简报,并未立刻翻阅,只是放在手边,目光依旧看着李致贤,淡淡道:“第二鸿此人,陛下是知道的,也颇为惋惜。
他进上的东西,一向是极好的。
此次贡品被盗,陛下震怒之余,亦是对第二鸿多有抚慰。
此案,不仅是要追回赃物,缉拿凶徒,更要维护皇家体面,安抚人心。
致贤,你可知其中分量?”
“学生明白。
”李致贤垂首道,“定当谨慎处理,既要全力破案,亦会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波澜。
”他听出了宰相的言外之意——此案涉及皇家颜面和宠臣,需稳妥处理,不可一味猛冲猛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能明白就好。
”王文弼似乎满意他的态度,这才拿起那份简报,看似随意地翻阅起来。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关于库门锁具、护院值守、标记粉末等疑点,表情并无太大变化,仿佛早已了然于胸。
片刻后,他放下简报,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忽然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致贤,你离京这些时日,于地方州县观风问俗,可知如今民间,对朝廷,对官府,乃至对……这满城的朱紫公卿,风评如何啊?”
这个问题看似宽泛,实则极其敏感。
李致贤心中一动,意识到真正的“探口风”此刻才刚刚开始。
他谨慎答道:“回恩相,学生所见,大多数百姓仍是感念陛下天恩,安守本分。
然……然亦有少数刁顽之徒,或因生计艰难,或因吏治偶有瑕疵,而心存怨望,口出怨言。
此乃学生于地方所见之实情。
”
“怨望……怨言……”王文弼轻轻重复着这两个词,嘴角似乎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略带嘲讽的弧度,“是啊,总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不思进取,却惯于怨天尤人,将自身困顿归咎于朝廷,归咎于他人之富足。
却不知,这天下财富,岂是均分可得?若无规矩法度,若无上下尊卑,岂不天下大乱?”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上位者固有的、维护现有秩序的坚定。
但李致贤却敏锐地捕捉到,宰相在说这番话时,眼神深处似乎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并非单纯的维护,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陈述。
李致贤忽然想起了黄惜才的“神妖论”,想起了那些被“茂儿爷”光顾的、表面光鲜内里却或有龌龊的富商。
他心念电转,试探性地接话道:“恩相所言极是。
法度纲常,乃是国之根基。
然学生愚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为富不仁、为官不廉者众,积怨日久,恐亦非国家之福。
或许……或许正如恩相密信中所提,‘茂儿爷’一案背后之‘更深波澜’,亦与此类民怨有所关联?”
他终于将话题引向了宰相那封密信。
王文弼的目光骤然变得锐利起来,如同实质般落在李致贤脸上,书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几秒。
良久,宰相才缓缓靠回椅背,语气变得有些悠远难测:“致贤,你很敏锐。
不错,民怨如水,疏胜于堵。
陛下圣明,亦常怀忧民之心,整顿吏治,惩戒贪腐,从未懈怠。
然……世间之事,盘根错节,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
‘茂儿爷’所为,看似‘替天行道’,实则破坏法纪,扰乱秩序,其行可诛,其心……亦未必如表面那般简单。
”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如同耳语:“你可知,朝中对此贼,亦有不同看法?有人视其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亦有人……或暗中称快,甚至认为其乃‘义盗’?”
李致贤心中巨震!宰相此言,几乎印证了他最大的担忧——朝堂之上,对于“茂儿爷”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牵扯的,恐怕是更深层的政见分歧和权力博弈!
“学生……学生惶恐。
”李致贤低声道,“若朝中衮衮诸公竟有如此想法,岂非……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