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玉玦玄机(1/3)
湿漉漉的紫檀木盒与那枚以蜂蜡严密封存的细小竹管,被置于魏缭军帐内的案几上,在牛油灯炬的映照下,泛着幽冷的光泽。
帐外,雨声渐歇,只余下巡夜士卒规律的脚步声,更衬得帐内一片死寂。
太子增已被严密看押,那名死士的尸体也已处理,但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血腥与阴谋的气息。
王贲闻讯赶来,甲胄未解,带着一身寒夜的水汽。
他看着案上两样东西,目光灼灼:“魏右更,玄都尉,此番擒获魏国太子,断其南遁之路,乃是大功一件!这两件东西……”
魏缭没有立即动手,而是先仔细观察。
紫檀木盒做工极为精细,严丝合缝,看不到锁孔,只在盒盖中心嵌着一块温润的白玉,玉上刻着繁复的云雷纹,似乎暗藏玄机。
而那枚竹管,长不足三寸,粗如拇指,蜡封完好,上面没有任何标记。
“此盒……似有机关。
”玄姬伸出带着薄皮手套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块白玉,“非强力可破,若强行开启,恐会触发内部机括,损毁其中之物。
”她对于这类精巧机关,显然颇有了解。
魏缭点头,将目光转向那枚竹管:“相比之下,此物或易处置。
”他取过小刀,在蜡封边缘小心地刮开一道细缝,然后用刀尖轻轻一挑。
蜡封脱落,露出管口。
他将其倾斜,轻轻倒出内里之物。
并非预想中的帛书或密信,而是一卷极薄的、近乎透明的皮质物事,以某种特殊药水处理过,触手柔韧而冰凉。
魏缭小心翼翼地将它展开在案几上。
上面以极其细密的笔触,绘制着一幅地图。
并非山川地形,而是一幅结构复杂的……水道与宫室交织的平面图。
图的中心,赫然标注着大梁城核心区域,尤其是王宫以及其下纵横交错的暗渠、水门控制系统。
许多关键节点旁,都标注着与之前羊皮纸上类似的抽象符号。
“这是……大梁城地下水脉及王宫秘道全图!”王贲倒吸一口凉气,眼中尽是骇然与庆幸,“若此图落入楚国之手,他们便可对大梁城防了如指掌,甚至可能利用这些秘道做文章!好险!”
魏缭的目光却落在图纸边缘一处不起眼的标记上,那里画着一个独特的漩涡状符号,旁边用更小的字标注着一个古篆——“枢”。
“此‘枢’字何解?”王贲问道。
魏缭沉吟道:“或指控制全城水脉的核心枢纽。
大梁水系庞杂,必有总控之处。
若能掌握此地,或许……能在关键时刻,影响甚至逆转水势。
”他心中念头飞转,若水攻之策进行时,魏人能从这个“枢”纽处反向操作,后果不堪设想。
“此图至关重要,必须立刻呈报大王!”王贲断然道。
“将军所言极是。
”魏缭表示同意,随即又将目光投向那个紫檀木盒,“但此盒之内,所藏之物,恐怕更为关键。
”能让太子增在逃亡时随身携带,甚至不惜以死士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