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砺刃授道(1/3)
第七章1.砺刃授道
景炎元年二月初七,公元1275年3月9日。
天刚蒙蒙亮,赣江岸边的义军校场便被一层淡得近乎透明的晨雾裹住。
雾絮落在将士们的粗布战衣上,凝出细碎的水珠,湿冷的风卷着枯草碎屑掠过中央演武台时,台下两百余名义军将士的粗布靴尖已在冻土上钉了足足半个时辰。
有人手冻得发红,指节因攥紧武器而泛白,却没一个人晃肩缩颈——他们握着粗制客家刀或沉甸甸的突火枪,目光齐刷刷锁在台上那人身上,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赵时赏已在台上立了半个时辰。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青布战铠,铠甲边缘磨出了浅灰的毛边,腰悬一柄通体乌黑的客家刀,刀鞘上几道深浅不一的砍痕交错着,最深的那道几乎劈透鞘身,是去年虔州抗元时,他为护一名小兵,硬接元军百户一刀留下的旧疤。
这人身材不算魁梧,肩背却像夯过的铁塔般宽厚,虎目扫过将士时,目光在几个微微晃腿的年轻义军身上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晨雾的力道:“客家刀不是劈柴斧,只靠蛮劲硬磕,劈不了三刀胳膊就软了!它走‘劈、砍、撩’三式,力从腰发,刀随臂走,腰要像轴,臂要像杆,轴转杆动,才有力道!”
说罢,他手腕一翻抽刀出鞘,银亮的刀刃映着雾色,晃得人眼晕。
左脚稳稳前跨半步,膝盖微屈,腰腹像拧紧的弓弦般微微一收,再猛地松开——手臂顺着腰力下沉,又斜斜劈出,“唰”的一声刀风掠过,台边那根碗口粗的松木桩应声断成两截,截面平整得像用刨子推过,连一点毛刺都没有。
“赵将军这‘断水劈’,可比上月虔州守城时更见火候了。
”我的声音从台侧传来,手里提着两柄刚打磨好的改良客家刀——刀背比寻常款式厚半指,握柄处缠了浸过桐油的麻布,防滑又吸汗,刀刃开锋的角度更陡,刃口磨得发亮,专破元军那层熟铁甲。
身后的阿黎挎着鼓囊囊的药箱,见右侧有名络腮胡义军揉着发酸的胳膊,快步走过去,将一小瓶棕褐色的药酒塞到对方手里,指尖还轻轻按了按对方上臂外侧的筋络:“你这是发力太僵,把筋绷住了。
晚上睡前倒点药酒揉一揉,别硬撑,筋络伤了,反倒误了明日的操练。
”
那义军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忙不迭点头:“谢阿黎姑娘,俺记住了!”
赵时赏收刀入鞘,金属碰撞的脆响在雾中散开,他转身看向我时,眼底的厉色褪去大半,多了几分熟稔的柔和:“刘云兄弟先前说的‘三人小组’战法,今日便试着练?”他早听说我要把“后世的法子”融进练兵里,虽听不懂“战术协同”“火力掩护”这些新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却信我绝不会拿抗元大事开玩笑——毕竟上次我改良的客家刀,已在月初的小规模突袭里,砍透过元军的皮甲,救了好几个弟兄的命。
我点头,当即召来九名义军,按“一火二刀”的配比分成三组。
先让他们站成松散的横队,我蹲在地上用石子画出简易的站位图,指尖点着石子:“每组一人持突火枪站后排,两人持客家刀分左右护翼,这是‘三角阵’。
火枪手的任务是牵制,刀手的任务是保护与破防,遇敌先以火枪惊扰,打乱对方节奏,再近身劈砍,这叫‘远牵近破’。
”
我起身,指着最左边那组的火枪手——是个叫陈三的年轻小伙,前几日刚学会装弹:“比如遇上元军步兵,陈三你先开枪,子弹不用非打准胸口,打他脚边的土,逼他后退半步;左边的李大哥,你趁机劈他腿甲,元军腿甲薄,劈中了他就站不稳;右边的王二哥,你再斩他握刀的手腕,三人得像拴在一根绳上似的,不能各打各的。
”
赵时赏蹲在旁边看石子阵,手指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眉头渐渐舒展开:“这法子好!之前弟兄们拼杀,总因散乱被元军逐个击破,去年虔州城门外,就是三个弟兄围着一个元军,反倒被人家一刀一个挑了——这般分组倒像多了三只手,能彼此顾着。
”他当即让人搬来十几个穿元军废甲的草人,草人手里还绑着木刀,让三组义军轮流演练。
起初将士们磕磕绊绊,状况百出:陈三紧张得手抖,火枪还没等刀手到位就开了枪,惊得“敌”草人都没晃,倒把自己人吓了一跳;李大哥性子急,见草人“冲”过来,拎着刀就往前冲,忘了护着火枪手;王二哥则总往后缩,刀都没碰到草人,就先退了半步。
赵时赏干脆提着刀下场,手把手纠正李大哥的步法:“劈的时候脚要稳,别跟着刀往前飘,你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腰转的时候,右脚跟要碾着地,这样才站得牢,也发得出力。
”
我则走到陈三身边,拿过他的突火枪,拆解重装给他看:“装弹时别慌,先倒火药,再插铅弹,最后通条压实,三步别乱。
你离草人再远半步,这样装弹时,刀手刚好能护住你。
”阿黎在旁看了会儿,忽然补了句:“火枪装弹要两息时间,刀手这时候多退半步,把刀举高些,挡住草人的‘劈砍’,别让‘敌人’趁空冲过来。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这么一点点抠细节,练了近一个时辰,三组义军终于能配合着劈倒两个草人。
陈三的枪声稳了,李大哥的步法不飘了,王二哥也敢往前冲了——最后一次演练时,陈三的火枪“砰”地响过,李大哥的刀精准劈中草人腿甲,王二哥的刀则砍中了草人握刀的“手腕”,三个草人接连倒地,台下的将士们都忍不住鼓掌叫好。
日头渐渐爬至半空,晨雾像被风吹散的棉絮般渐渐消散,校场入口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文天祥携着白砚来了。
他未穿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