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东宫的橄榄枝(1/3)
武英殿的那杯茶,滋味如何,杨士奇已然记不清晰了。
只记得那白玉杯壁传来的温热,与他当时冰冷指尖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及退出殿门时,背后那两道如有实质、久久未散的审视目光。
回到翰林院,一切仿佛如旧。
王掌典籍见了他,眼神里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探究,却终究什么都没问,只挥挥手让他继续去整理稿本。
同僚们的态度则微妙得多,敬畏有之,疏远有之,亦有几分藏在客气下的嫉妒。
杨士奇一概以平日的温和与沉默应对,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殿前奏对从未发生。
他依旧埋首于甲字库房的故纸堆中,只是校订的速度,似乎比往日更慢了些,落笔也更加审慎。
他知道,自己如今已不再是那个无人问津的新科编纂,暗处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
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如此过了七八日,风平浪静。
就在他以为那日之事将如投石入水,仅余微澜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传召,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来的是东宫的一名内侍,态度恭敬却不容拒绝:“杨编纂,太子殿下偶览《礼记》,于《王制》篇有疑,闻杨编纂精于经义,特召殿下前往春坊讲读。
”
太子召见讲读!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翰林院。
这已非普通的公务,而是明确的青睐,是来自帝国未来继承人的橄榄枝。
一时间,各种目光再次聚焦于杨士奇身上,比之前次,更添复杂。
杨士奇心中凛然。
太子的处境,他素有耳闻。
体胖多病,不为雄才大略的永乐帝所喜,更有虎视眈眈、军功卓着的汉王弟在一旁觊觎。
这春坊讲读,是机遇,更是漩涡。
他整理衣冠,随内侍穿过数道宫门,来到位于紫禁城东部的春坊。
此处虽不及武英殿威严,却自有一股端凝之气。
殿内陈设典雅,书卷气息浓厚,只是空气中,似乎总隐隐浮动着一丝挥之不去的药味和压抑。
太子朱高炽端坐于书案之后,他身形肥胖,行动似有些不便,面色带着久病之人的苍白,但一双眼睛却温润而明亮,透着仁厚与真诚。
见杨士奇进来,他并未端坐受礼,反而微微前倾了身子,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杨先生来了,不必多礼,快请坐。
”
一声“先生”,让杨士奇心头微震。
他依礼参拜后,才在内侍搬来的锦墩上侧身坐下。
“孤近日读《王制》,见其中所言‘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又言‘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
道理自是好的,然则如何行于今世?我大明疆域万里,南北殊俗,田地肥瘠不同,若只依古制,恐难施行。
不知先生有何见解?”太子开门见山,问题直接切中了经义与现实的结合点。
杨士奇收敛心神,略一沉吟,并未直接引用经书注解,而是结合他这些时日整理实录所见,从容道:“殿下所虑极是。
《王制》所言,乃立国建制之根本大法,其精髓在于‘必参相得’四字。
非是拘泥于古制尺寸,而在‘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
他声音平和,条理清晰:“譬如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