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铁甲初成阵,兵农合一筑根基(1/3)
烛火在刺史府中摇曳,将李昭的影子投在身后的地图上,拉扯得忽明忽暗,一如寿州此刻的处境。
他修长的手指缓缓划过账册上最后一行朱砂小字,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三个月。
”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沙哑与凝重。
账册上冰冷的数字无情地宣告着一个事实:寿州府库中的存粮,最多只能支撑全城军民三个月的用度。
一旦战事拖延,粮尽援绝,便是城破人亡的死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诚不我欺。
”李昭放下账册,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窗外,巡夜士卒的脚步声整齐而沉闷,每一下都像是踩在他的心上。
必须思变。
他的目光从账册移开,望向墙上那副粗糙的淮南舆图。
寿州,这颗钉在淮河岸边的钉子,周围强敌环伺,朝廷自顾不暇。
想要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一个大胆的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划过他的脑海。
那是源自另一个时空,被无数次验证过的强军之道——兵农合一。
次日清晨,议事厅内气氛严肃。
李昭将连夜写就的方略递给了寿州别驾赵锽。
赵锽是前任刺史留下的老臣,在寿州军政两界颇有威望,为人方正,却也有些刻板守旧。
他逐字逐句地看着,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啪”地一声将文书拍在案上。
“荒唐!”赵锽的声音在厅内回响,“让堂堂大周的兵士去当泥腿子,荷锄耕地?这岂不是自降军威,让天下人耻笑!我寿州军的脸面何在?军心何在?”
厅内几名旧将纷纷点头附和,他们骨子里瞧不起农人,认为刀剑与锄头,是云泥之别。
李昭对此早有预料,他神色平静,不急不缓地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赵别驾,诸位将军,我只问一句,是军威脸面重要,还是填饱将士们的肚子重要?”
一句话,问得满堂哑口无言。
李昭的声音陡然提高:“没有粮食,将士们就要饿着肚子上阵杀敌!没有粮食,我们连三个月都撑不住!到时候城破了,命没了,还要这虚无缥缈的军威何用?是留着给敌人当笑话看吗?”
他的话如同一记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赵锽脸色涨红,嘴唇翕动,却终是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我意已决。
”李昭不给他们再争辩的机会,语气斩钉截铁,“此事不必再议。
我将亲自带人,在淝水南岸开辟试点。
成与不成,一月之后,自有分晓。
”
他转向身侧一直默不作声的都尉高季昌:“高将军,你随我来。
”
高季昌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与信服,轰然应诺:“末将遵命!”
淝水南岸,大片的荒地杂草丛生,泥土板结。
李昭亲自踏入这片土地,脚下的靴子很快便沾满了烂泥。
他没有丝毫在意,反而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捻了捻,眼中精光一闪。
“就是这里了。
”
高季昌率领着一千名士兵,看着这片望不到头的荒地,脸上写满了迷茫和些许不情愿。
他们是拿刀的战士,不是拿锄头的农夫。
李昭看穿了他们的心思,他站在一块高石上,声音传遍四野:“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但我要告诉你们,从今天起,你们手中的锄头,和你们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