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夜风起营帐,韩勍密谋掀波澜(3/3)
庐州汪建”四个字,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韩勍的心口。
他浑身剧震,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李昭,眼神里最后一点侥幸和伪装彻底粉碎。
与地方豪强的书信可以狡辩,但与外敌庐州的私通,是无可辩驳的死罪!
这件事,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李昭是如何知道的?
他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李昭环视着大厅内噤若寒蝉的众将,声音响彻全场:“我李昭执掌寿州军,只认一个道理——用人唯贤,非论出身!高季昌等人虽是降将,但其勇武才干,众所周知。
我用他们,是为了守土安民,是为了让寿州更强!而韩勍之流,心胸狭隘,不思报国,反为一己之私,构陷同僚,甚至勾结外敌,意图分裂淮南!此等叛贼,国法不容,军法不恕!”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喝道:“拉出去,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亲兵们拖着死狗一般的韩勍及其同党,走出了大厅。
很快,府外传来了几声凄厉的惨叫,随即戛然而止。
厅内,死寂一片。
所有将官都低着头,大气不敢出,冷汗浸湿了他们的后背。
李昭的手段,果决狠辣,雷霆万钧,彻底震慑了他们心中所有不该有的念头。
风波过后,李昭并未就此罢手。
次日清晨,他便召集全军于校场训话,将韩勍的罪行公之于众,并重申了自己“用人唯贤”的准则。
随即,他当众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原降将高季昌,升任“右翼指挥使”,统率原属韩勍的精锐部队;骁勇善战的陈璋,提拔为水军统领;沉稳干练的安仁义,出任步军副将。
这一系列的任命,如同一把快刀,彻底斩断了盘根错节的旧军官体系,将最关键的几个位置,都换上了他信得过或是有能力驾驭的新人。
士兵们亲眼见证了这场剧变,从最初的议论纷纷,到看见叛将伏法,再到如今的新官上任,他们感受到的,是李昭不容置喙的权威和赏罚分明的公正。
一时间,军心非但没有涣散,反而迅速地安定下来,对这位新节帅的敬畏,已然深植入心。
紧接着,李昭趁热打铁,颁布了更为严苛的《寿州军令》。
新军令规定,所有将领必须轮流带兵操练,不得无故缺席;严禁私自聚众饮宴,违者严惩;最重要的是,设立“军功簿”,详实记录每名士卒的战功,以此作为晋升的唯一标准。
同时,他还从自己带来的文吏中,挑选出最忠诚可靠的几人,派往各营担任“监军”,名义上是协助处理文书,实则是监督军令的执行。
远在州府衙门的赵锽听闻这一切,气得摔碎了心爱的茶杯,却又无可奈何。
李昭名正言顺地清除了叛逆,又牢牢抓住了军权,他这个刺史,早已被架空。
自此,寿州的军政大权,真正意义上,完全落入了李昭一人之手。
夜深人静,节度府的书房内依旧亮着灯。
白日里的血腥与喧嚣已经散去,空气中只剩下淡淡的墨香。
李昭独自坐在案前,平定了内乱,他却没有丝毫松懈。
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铁的纪律,更需要充足的供给。
他面前摊开的,并非兵书战策,而是一摞摞厚厚的卷宗。
这是寿州府库的赋税账册。
烛光下,李昭的面容显得格外沉静。
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滑过那些泛黄的纸页,目光专注地审视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条目。
他看得极慢,极仔细,眉头,却在不知不觉中,越锁越紧。
喜欢魂穿五代,我占寿州为王请大家收藏:()魂穿五代,我占寿州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