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最初的假设(1/3)
黎明苍白的光线,如同稀释的银粉,透过工坊高窗上积年的污垢,勉强驱散了角落的深影,却带不来丝毫暖意。
空气里通宵工作的痕迹浓重——焊接的金属腥气尚未散尽,与浓咖啡的焦苦、冷却的泡面油脂味,以及那几盆异变植物散发出的、混合着腐败甜腻与过度生机的不自然气息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属于探索前沿的、独特而疲惫的氛围。
王大锤安全系统的建造已进入攻坚阶段。
刺耳的角磨机切割声与沉闷的金属敲击声间歇性响起,厚重的钢板被他熟练地弯折、焊接,一个围绕着Mark-I装置的、雏形初现的法拉第笼骨架逐渐成型。
他像是守护巢穴的工蜂,专注而高效,偶尔用沾满油污的袖子抹一把额头的汗水,灌下一大口功能饮料,便又投入工作。
而在相对安静的“理论区”——由几张拼凑的桌子围成,上面铺满了打印出来的波形图、写满公式的草稿纸,以及顾渊那台显示着复杂数据库的笔记本电脑——南曦和顾渊正进行着另一场无声的“攻坚”。
他们面对的,是昨夜实验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那令人心悸的、窗台上的“共鸣”所提出的严峻挑战。
数据是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他们首次间接捕捉并放大了那个神秘的“神话频率”,并获得了其与宇宙信号、远古神话模板高度关联的强有力证据。
但窗台上那几盆植物的剧变,则是一道无法回避的、闪烁着危险红光的警示符。
它迫使他们的思考,必须超越单纯的数据关联,深入到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去构建一个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初步的、哪怕极其粗糙的理论框架。
“我们不能停留在‘它存在’和‘它很危险’这个层面。
”顾渊的声音因为熬夜而有些沙哑,但逻辑依旧清晰如刀锋。
他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上南曦标记出的、那段可能与生物效应相关的极低频波包络图。
“我们需要一个工作假设。
一个能够将宇宙信号、神话符号、信息编码,以及……这种匪夷所思的生物效应,统一起来的逻辑链条。
”
南曦凝视着屏幕上并排显示的三条曲线:她捕获的原始宇宙射频信号核心段(经过压缩显示)、Mark-I放大后的声波/场扰动振荡波形、以及顾渊提供的、与“生命加速”神话意象匹配度最高的模拟模板。
三条曲线在关键节点起伏呼应,如同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段神秘乐谱的不同声部。
“它们共享一个‘底层结构’。
”南曦缓缓开口,组织着思路,“就像同一段DNA序列,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蛋白质。
这个宇宙信号,可能是这段‘序列’在电磁波领域的表达;Mark-I捕捉到的,是它在局部时空‘应力场’中的表达;而神话模板,则是古人通过观察其效应(可能是极度弱化或扭曲后的),在叙事层面进行的‘隐喻性表达’。
”
顾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很好的切入点。
那么,这个‘底层结构’是什么?它如何能承载‘信息’,又能释放‘能量’,甚至干涉生命这种高度复杂的系统?”
他站起身,在白板空余的地方开始书写关键词:
·信息载体?
·能量转换?
·时空耦合?
·意识/生命关联?
每一个词背后,都代表着现代物理学尚未完全征服的艰深领域。
“我们先从最保守的可能性开始。
”顾渊用笔圈住了“信息载体”和“能量转换”,“假设这个‘神话频率’,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