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熵减基金会”(3/3)
,我们团队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取得更坚实的初步成果之前,暂不接受如此大规模的资助,以免辜负基金会的期望。
”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但同时,我们可以表示,愿意与基金会保持开放的沟通渠道,期待在未来合适的阶段,再进行合作探讨。
这样,既没有把路完全堵死,也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
“拖延战术?”南曦明白了顾渊的意图。
“是的。
”顾渊点头,“我们需要时间。
时间来分析数据,来进行安全的初步实验,甚至是通过众筹完成第一次实地考察,获取我们自己的、独立的第一手证据。
只有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对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时,我们才有资本去与‘熵减基金会’这样的庞然大物进行对等的谈判,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施舍和控制。
”
王大锤想了想,用力一拍大腿:“有道理!妈的,老子宁愿用众筹来的小钱慢慢磨,也不能为了快钱就把自己给卖了!谁知道那帮家伙安的什么心!说不定等咱们自己搞出点名堂,他们还得求着来合作呢!”
思路变得清晰起来。
面对“熵减基金会”抛出的巨大橄榄枝,三角团队出于对未知风险的警惕和对独立性的坚持,选择了谨慎的回避和暂时的拖延。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五千万美元的诱惑,足以让绝大多数研究者放弃原则。
但他们三人,一个是被主流排斥的独行者,一个是坚守科学直觉的发现者,一个是信奉技术自主的工程师,他们的组合,注定了他们不会轻易被巨大的利益所驯服。
南曦按照顾渊的思路,开始起草给“熵减基金会”和众筹平台项目组的回信。
措辞极其委婉、恭敬,充满了对基金会赏识的感谢,但也明确表达了现阶段能力有限、恐难胜任如此重任的谦逊态度,并表达了未来合作的期望。
信发出后,三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卸下了一个甜蜜却沉重的负担。
但同时,一种更强烈的紧迫感也油然而生。
“熵减基金会”的出现,像一声警钟,提醒他们,他们的研究可能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受关注,也更具价值。
他们必须加快步伐,在更多的目光聚焦过来之前,尽可能地积累筹码,巩固自己的阵地。
王大锤重新投入了对安全系统的最后调试,眼神比之前更加专注。
南曦开始更细致地规划如何利用有限的众筹资金,进行最具性价比的首次实地考察。
顾渊则再次埋首于他的神话模板和数据海洋,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能够支撑他们独立价值的线索。
“熵减基金会”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它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前路的艰险。
但也正是这份压力,使得三角团队的纽带更加牢固,探索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的“回响计划”,不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科学探险,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未知风险博弈的生存之战。
喜欢神话物理局请大家收藏:()神话物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