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首站:美索不达米亚(2/3)
at)所在的、如今只是一个巨大长方形土基的废墟……一切都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失落。
按照计划,他们下榻在遗址附近一个由当地部落经营、条件简陋但相对安全的招待所。
卡西姆团队迅速布置了警戒。
简单的晚餐后,三人不顾旅途劳顿,在安保人员的护卫下,趁着夜色,携带部分轻便设备,进行了第一次初步踏勘。
夜晚的巴比伦遗址,万籁俱寂,只有风声掠过残垣断壁发出的呜咽。
手电筒的光柱划破黑暗,照亮那些数千年前的砖石。
南曦手持一个便携式环境监测仪,记录着基础的温湿度、背景辐射和电磁噪声水平。
王大锤则用一个高灵敏度的手持声波探测器,捕捉着风声、远处村庄的狗吠,以及脚下土地可能传来的、任何一丝不寻常的振动。
顾渊则沉默地行走在废墟间,手指偶尔拂过冰冷的石壁,眼神仿佛穿透了时间,在与那些建造和使用这些建筑的古代先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他们没有立即进行高强度的测量,这只是为了熟悉环境,感受这片土地的“脉搏”,并确认预设的几个测量点(主要围绕恩基祭祀庙遗址区域和巴比伦塔基座)的安全性。
第二天,真正的测量工作全面展开。
在卡西姆团队的警戒下,王大锤和南曦开始在预设点位部署设备。
次声波传感器被深埋入特定位置的土层,以隔绝地表干扰;声波阵列被精心布置在残存的墙垣和特定几何结构的角落;磁力计被安置在远离现代金属干扰的地方;无人机升空,对遗址进行全面的三维扫描和热成像测绘,寻找可能存在的、肉眼难以察觉的结构异常或温度差异。
白天的巴比伦遗址对外开放,虽然有游客,但在卡西姆团队的有效隔离下,他们的工作并未受到太多干扰。
伊拉克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汗水很快浸湿了他们的衣服,沙尘沾满了设备和脸庞。
但三人都沉浸在工作的专注中,几乎忘记了疲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数据开始源源不断地传回临时搭建在招待所房间里的“野战分析中心”——那两台加固笔记本电脑。
南曦和顾渊紧盯着屏幕,过滤着海量的环境数据,寻找着任何一丝与他们预测模型相符的异常信号。
第一天,除了预期的风声、游客噪音和轻微的地磁扰动,一无所获。
第二天,依旧如此。
王大锤有些焦躁起来,不时检查设备连接,怀疑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南曦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预测模型,怀疑是否过于乐观。
只有顾渊,依旧保持着惊人的耐心。
“神话频率的显现,如果如此容易被捕捉,也不会被埋没数千年了。
”他安慰道,“可能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条件组合,甚至……需要一点运气。
”
第三天夜晚,他们决定进行一次彻夜的重点监测,目标锁定在恩基祭祀庙遗址的核心区域和巴比伦塔基座的几何中心点。
卡西姆团队增派了人手,确保万无一失。
午夜过后,遗址陷入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