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书柜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日曜南明> 第1章 天崩开局

第1章 天崩开局(1/3)

崇祯十五年,五月(公元1642年5月)。

     北京的暮春,本该是草木繁盛的时节,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和衰败气息。

    紫禁城,这座帝国的中心,在夕阳的余晖下,朱墙金瓦依旧辉煌,却仿佛蒙上了一层拂不去的灰霾,连往来太监宫娥的脚步都带着几分仓皇和沉重。

     端本宫(明代太子所居东宫)内,烛火摇曳。

     朱慈烺,大明皇太子,年仅十四岁的少年,此刻正从一场漫长的噩梦中惊醒。

     不,那不仅仅是梦。

     脑海中最后的记忆,是实验室惨白的灯光,刺鼻的化学试剂气味,还有连续奋战六十多个小时后心脏那撕裂般的绞痛与无尽的虚空。

    他,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理工科大学生,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在耗尽最后一丝精力后,意识沉入了黑暗。

     再睁眼,已是数百年之前,天地翻覆。

     剧烈的头痛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清晰的认知——他成为了朱慈烺,崇祯皇帝朱由检的长子,大明王朝法统上的继承人。

    同时涌入的,还有这具身体原主残留的记忆碎片,以及对这段历史结局那刻骨铭心的了解。

     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父皇自缢煤山,大明中枢崩塌……距离那场浩劫,满打满算,不到两年! 一股寒意从脊椎直冲头顶,让他几乎要战栗起来。

    他用力攥紧了身上锦被的一角,那滑腻冰凉的触感,提醒着他这一切并非幻觉。

     “还有时间……但,不多了。

    ”他在心中默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理工科的思维习惯开始发挥作用,分析现状,寻找变量,制定计划。

     首先,是确认时间节点。

    崇祯十五年五月,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就在去年(崇祯十四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声势大震;张献忠也在活跃。

    而关外,松锦之战已于去年惨烈结束,洪承畴降清,大明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皇太极势力如日中天。

    大明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最危急时刻。

     其次,是自身处境。

    他是太子,地位尊崇,但也身处旋涡中心。

    父皇朱由检刚愎多疑,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宫内则被以司礼监太监王德化、王之心等人把持相当一部分权柄。

    他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人微言轻,想要影响国策,扭转乾坤,无异于痴人说梦。

    更何况,历史的惯性巨大,北京这座孤城,在未来的战略格局中,几乎注定是死地! “必须离开北京!”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在他心中形成,“必须去南京!” 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子,有相对富庶的江南财赋之地,有长江天险。

    只要太子能安全抵达南京,就等于为大明保留了政治核心和法统,即便北京失守,也能效仿东晋、南宋,凭借半壁江山延续国祚,徐图恢复。

     但,如何才能让多疑的父皇,同意在这个“天下尚可支撑”的表象下,将他这个国之储君送往南京?直接言明北京必破,父皇必死?那恐怕不等李闯王打来,他就要先因“妄言惑众、动摇国本”而被废黜甚至圈禁了。

     需要理由,一个合情合理,让崇祯无法拒绝,甚至觉得有利可图、不得不为的理由。

     就在他心念电转之际,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和宦官恭敬的声音:“太子爷,您醒了?可要用些膳?”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用尚显稚嫩,却刻意带上一丝沉稳的嗓音道:“进来。

    ” 两名小太监低着头,捧着食盒和温水巾帕走了进来。

    他们伺候太子洗漱,又布下几样精致的点心小菜。

    朱慈烺默默观察着他们,这些都是最底层的宫人,但从他们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逾矩的动作中,也能感受到皇宫内森严的等级和压抑的气氛。

     他需要信息,需要了解此刻外朝和内廷的最新动向。

     “近日,宫外可有什么消息?”朱慈烺状似无意地问道,拿起一块糕点,慢慢吃着。

     一个小太监迟疑了一下,低声道:“回太子爷,奴婢们不敢妄议朝政……只是听说,听说闯贼又在河南一带闹得凶,还有……关外那些蛮子也不安分。

    ” 信息有限,但印证了他的判断。

    局势在持续恶化。

     用完膳,朱慈烺挥退太监,走到窗边。

    窗外庭院深深,暮色渐浓。

    他望着那一片沉沉的殿宇楼阁,心中那份来自后世的灵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知道脚下这片土地即将面临的腥风血雨,知道亿万黎民将要承受的苦难。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最大的烦恼不过是学业和实验,如今却背负上了一个帝国存续的重担。

     这种压力,几乎令人窒息。

     但,求生的本能,以及某种或许可以称之为责任感的情绪,让他迅速将这份沉重转化为动力。

     “不能慌,不能急。

    ”他对自己说,“第一步,是适应这个身份,了解这个时代,同时,让身边人,尤其是父皇,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太子。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个依旧孝顺、但更加沉稳、偶尔能提出些许“卓见”的太子,才能在未来提出“南迁之议”时,增加那么一丝丝的可信度。

     他回到书案前,案上放着《资治通鉴》和《四书章句》。

    他随手翻开,目光却并未停留在经史子集上,而是开始搜索这具身体原主关于朝廷制度、官员任免、特别是南京留守官员构成的记忆。

     兵部尚书现在是谁?南京兵部尚书又是谁?淮安、凤阳的漕运和守备情况如何?江南的税赋,有多少能真正到达北京?这些关键信息,如同散落的拼图,需要他一块块捡起,拼凑出完整的逃生路线图。

     烛光下,少年太子的身影被拉得细长。

    他那双原本应该清澈懵懂的眸子里,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决然。

     今夜,注定无眠。

    不是为了实验数据,而是为了,一线生机。

     接下来的日子,朱慈烺表现得异常“正常”。

     他每日按时去向周皇后请安,在崇祯帝召见时,恪守礼仪,举止沉稳,回答问话也力求简洁得体。

    他减少了嬉戏玩闹的时间,将更多精力放在阅读书籍上——不仅仅是儒家经典,更有《大明会典》、历朝实录(在允许的范围内),甚至是一些地方志和边防奏疏的抄本(通过东宫属官设法获取)。

     他的变化,自然被身边人看在眼里。

    负责教导太子的讲官们私下议论,觉得太子殿下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眼神里多了些看不透的东西。

    司礼监派来伺候的大太监也有所察觉,只当是少年人心情偶有起伏,或是皇上近来忧心国事,影响了太子,并未深究。

     机会,出现在一次经筵之上。

     所谓经筵,是皇帝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有时太子也会参与,以示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储君的培养。

    这次经筵,主讲的是翰林院的一位学士,讲解的正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篇章。

     当讲到唐玄宗仓皇幸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自立为帝(唐肃宗),最终平定叛乱、延续唐祚时,朱慈烺注意到御座上的父皇,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崇祯帝朱由检,今年刚过而立之年,但常年的忧劳国事,已让他两鬓早生华发,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

    他是一位极其勤政,也极其自负,同时又缺乏安全感的皇帝。

     讲官按部就班地阐述着史实和教训,无非是“亲贤臣、远小人”、“体恤民情”之类的老生常谈。

    朱由检听得有些心不在焉,眼下大明的危局,比之安史之乱,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空泛的道理,于事何补? 就在讲官语毕,众人静默之时,朱慈烺起身,向着崇祯躬身一礼,用清晰而平和的声音说道:“父皇,儿臣听此旧史,心有所感,斗胆妄言,请父皇训示。

    ” 朱由检有些意外地看了儿子一眼。

    这个长子平日虽也守礼,但在这种场合主动发言却是少见。

    他微微颔首:“讲。

    ” “谢父皇。

    ”朱慈烺站直身体,目光扫过在场诸臣,最后落回崇祯身上,“儿臣以为,唐室得以不坠,非独赖郭子仪、李光弼之忠勇,亦因肃宗皇帝得继大统于灵武,使天下臣民知唐室有主,人心有所系也。

    若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衙役凌云志 龙珠:对不起18号,我是被迫的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这金手指?灵言催眠为所欲为 大明MC系统 大宋闲医 风起荆南 汉阙惊澜 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 穿越大明,让大明屹立山巅 历史奇人传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带着八位嫂嫂流放 敕封一品公侯 本想混口饭,科举连中六元惊陛下 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 万人迷穿进向哨乙女世界后 末世魔女异闻录 温柔男主改拿绿茶剧本 全宗门都是我马甲 药王谷伪父女 (师徒,1v1) 扬帆1980 苟道从称号开始 文娱大亨 异世囤货萌宠日常 开局废太子:召唤罗网 日曜南明 世子去哪了? 皇后们,这真不是后宫聊天群 大明首辅:杨士奇 三国:每天十个人,我慢慢无敌 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天幕刷视频,返现一点点 开局天幕曝光:我未来统一全球 综各世界组邪门cp 大明太监秘史 大秦:开局人屠,杀敌就变强 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 大唐:投资武则天我成了万古一帝 港综:我的超能力来自美漫 漫威修行:从全真心法开始 争霸天下:日月所照 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 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 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 我在乱世靠积德建帝国 针灸鼻祖涪翁传 科举:寒门毒士 大唐修仙:李二求我当太子 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