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金陵鼎沸(3/3)
话耽误国事!”
“至于孙传庭督师——”朱慈烺话锋陡然一转,语气里添了几分掩不住的沉痛,却更透着不容置喙的决断,“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他目光扫过殿内,字字掷地有声:“传本宫令谕:着锦衣卫、东厂在北地的所有暗桩,不惜一切代价查探孙督师下落!若寻得线索,即刻全力营救,不得有误!”
“同时,即刻通告北方沿途州县——”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凌厉,“若有百姓或官员收留、救治孙督师者,赏千金,官升三级;若有胆大包天、敢加害督师者,无论身份高低,一律夷其三族!”
这道命令,杀气腾腾,却又带着一种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与方才那些空谈形成了鲜明对比。
殿内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众官员皆被太子这番毫不留情、直戳核心的言论震慑。
他们猛然惊觉,这位年轻太子绝非他们眼中可随意拿捏、能用道德大义逼迫就范的稚子,他有着远超年龄的冷静、犀利,甚至……冷酷。
黄道周抬首望去,御阶之上那少年身形单薄,气势却迫人,他眼中情绪复杂难辨。
太子所言离经叛道、过于功利,甚至带些“重术轻道”之意,可……他无法否认,那正是眼下最残酷,也最真切的现实。
“今日议事便到这里。
”朱慈烺不再理会众臣各异的神色,转身之际,声音已恢复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南京各部院,三日内须将所辖事务、库存钱粮及兵员器械数目详细造册,呈递东宫。
若有延误、隐瞒,定当严惩不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退朝!”
说完,他径直转身从侧门离开武英殿,只留满殿心思各异的官员,在凝重的寂静里,慢慢消化这位新任监国太子带来的巨大冲击。
回到暂时栖身的文华殿(南京皇宫内亦有文华殿,作为太子视事之所),朱慈烺屏退了左右,只留下王公公一人。
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南京皇城内略显破败的景致,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
方才在武英殿,他既是立威,亦是赌博。
以强势姿态压下最初的反对声浪,强行确立自己在此地的主导权。
可这远远不够——没有实打实的功绩与力量,这般威势不过是沙上筑堡,一冲便垮。
“宋应星……有消息了吗?”他没有回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王公公忙上前一步,低声回禀:“回殿下,已有线索。
宋应星先生因丁忧去职,此刻应在江西奉新老家守制。
奴婢已派人持殿下手谕,星夜兼程赶往江西,务必请宋先生出山。
”
“好。
”朱慈烺点了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窗棂,“转告他,不是来做官,是来做事的。
大明要他的《天工开物》,要他脑中的万千机巧。
他若肯来,本王便许他一个‘格物院’,一应所需,皆会尽力满足!”
“是,奴婢明白。
”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小太监气喘吁吁跪在殿外禀报:“殿下,南京守备太监韩公公、南京兵部尚书史大人,正在殿外求见。
”
朱慈烺眼神微动。
韩赞周,代表着内廷宦官势力;史可法,代表着南京实权文官。
二人此刻一同前来,定有要事相商。
“宣。
”
片刻后,韩赞周与史可法一前一后步入殿内。
韩赞周面色凝重,史可法更是眉头紧锁,手中还攥着一份刚收到的塘报。
“殿下,”史可法率先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刚收到凤阳总督马士英急报,闯贼一部偏师已窜入河南归德府,似有南下之意!凤阳乃陵寝重地,恐遭惊扰!马总督恳请南京速发援兵,并调拨粮饷!”
又一个坏消息!
朱慈烺的心猛地一沉。
李自成的触角,竟已伸得这般远?凤阳乃大明中都、祖陵所在,一旦有失,政治影响不堪设想!
他看向史可法,又扫了眼垂手肃立的韩赞周,瞬间便明了二人此来的目的——要兵,要粮,更要他这位监国太子给出明确态度与支持。
内忧外患,如同两头饿狼,一左一右,将他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夹在了中间。
南京的鼎沸,才刚刚开始。
而他,必须在这鼎沸声中,杀出一条血路。
喜欢日曜南明请大家收藏:()日曜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