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江北来客(2/3)
锋微顿,目光落在高杰身上,语气多了几分郑重,“本王要的,不只是徐州防务稳固,更要你约束部众,不得像其他军镇那般纵兵劫掠、骚扰百姓。
往后徐州的粮秣军需,本王会协调朝廷尽量拨付,但你这边,也得拿出实打实的战力,别让本王的支持白费。
”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本王要的,不仅仅是徐州无虞。
他日若需兵员调动,协同作战,高总兵当如何?”
高杰胸膛一挺,应答得毫不犹豫:“殿下放心!只要粮饷器械能跟上,殿下指向哪里,末将就带着人打到哪里!绝无半分二话!”他稍顿,又补充道,“不过,殿下也得多体谅——徐州地处要冲,天天对着敌锋,若手里没足够实力,末将也不敢轻易调动主力,免得后方空了,让人钻了空子。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是讨价还价,更是现实处境。
朱慈烺缓缓点头,没有过分逼迫——与这些手握兵权的军阀打交道,既要抛出“粮饷器械”的胡萝卜稳住他们,也得让他们明白“守护疆土”的大义与自己这边的底线,急不来也逼不得。
“好!高总兵有此心,本王甚慰。
”朱慈烺站起身,语气添了几分郑重,“火器之事,本王会亲自督促工坊,尽快拿出可用的批次;徐州急需的粮饷,本王也会着户部优先筹措一部分,先解燃眉之急。
”他目光扫过高杰,缓缓补充道,“望总兵回去后,好好整军经武,约束好部众,莫负本王的期望,也莫负徐州百姓的托付。
”
“末将遵命!”高杰大声应诺,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这一趟,他初步达到了目的。
送走高杰,朱慈烺独自站在文华殿内,眉头未松,心情丝毫未敢放松。
高杰的主动靠拢固然是桩利好,能为自己在江北争取到一个有力支点,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也如影随形:如何在扶持高杰的同时,不激化他与刘泽清、黄得功等其他三镇的矛盾,避免四镇火并?又如何通过粮饷管控、火器分批供给等手段,牵制高杰,防止他拿到装备后势力膨胀、尾大不掉?这些盘根错节的难题,每一个都棘手至极,容不得半分轻忽。
“殿下,高杰此人素有反复无常之名,其今日所言,不可尽信。
”待高杰身影彻底消失在殿外,一直沉默旁听的黄道周终于忍不住出声,语气凝重,眉宇间满是深深的忧虑,“此等武夫,向来唯利是图,今日因火器粮饷暂附殿下,他日若有更大诱惑,难保不会倒戈相向。
与他为伍,不仅有失朝廷体统,更恐养虎为患,日后难以制衡啊!”
“黄先生的顾虑,本王何尝不明白。
”朱慈烺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现实的无奈,“可如今是非常之时,只能行非常之法。
江北诸镇割据已成事实,若一味强硬抵触、不肯笼络利用,难道要逼他们彻底倒向流寇,或是转头投靠东虏吗?”他顿了顿,目光望向殿外沉沉夜色,语气多了几分笃定:“眼下最要紧的,是稳住高杰——稳住他,就是守住徐州这道门户,挡住中原方向的威胁。
至于日后他是否会生异心、是否难以制衡……”朱慈烺眼底闪过一丝锐光,“待本王的新军练成、火器产能跟上,自有分晓。
”
朱慈烺话语里对武力的倚重,以及隐隐偏离传统“恩威并施、以德驭下”之道的倾向,让黄道周眉头皱得更紧,脸色也沉了几分。
他张了张嘴,本想再劝几句“固本培元、以礼治军”的道理,可抬眼望见太子侧脸那掩不住的疲惫,以及眼底深植的坚定,到了嘴边的话又被他硬生生咽了回去。
这位年轻的监国太子,行事已越来越不循常理,也越来越难以用朝堂旧有的规矩去揣度了。
高杰秘密来访的余波尚未平息,格物院那边却先传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好消息。
在宋应星与赵匠头的带领下,工匠们日夜不休地钻研攻关,终于让燧发枪的哑火率有了显着下降——尽管距离完全可靠的战场标准仍有差距,但这一成果已足够证明此前的改进方向完全正确。
与此同时,格物院通过反复试验不同成分的耐火泥配方,也成功让冶铁高炉的持续运转时间有所延长,间接提升了生铁产量,为后续打造火器、铠甲提供了更坚实的原料基础。
这些进步虽微小,在眼下的困境里却弥足珍贵。
朱慈烺特地亲自去了一趟格物院,亲眼查看了改进后的燧发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