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险中求盟(2/3)
这支清军前锋终于支撑不住,丢下百余具尸体,向后溃退。
战斗暂时平息。
战场上尸横遍野,硝烟弥漫。
朱慈烺勒住战马,与数十步外的李定国遥遥相对。
火光映照下,李定国看起来二十七八年纪,面容刚毅,肤色微黑,一双眸子亮得惊人,带着久经沙场的锐气与审视。
他同样在打量着朱慈烺,目光中充满了探究与疑虑。
短暂的沉默后,李定国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带着湖广口音:“阁下……真是大明皇帝?”他并未下马,手中依旧紧握滴血的长刀,显然并未完全相信,保持着极高的警惕。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知道此刻绝不能露怯,他朗声道:“朕,乃大明弘光皇帝朱慈烺!将军可是西营李定国?”
听到对方直呼其名,并自承皇帝身份,李定国眼中惊疑之色更浓。
他微微抱拳,算是行了礼,语气却不卑不亢:“原来是大明皇帝。
末将李定国,甲胄在身,不便全礼,还望大明皇帝恕罪。
”他顿了顿,直接问道,“大明皇帝不在南京安享太平,何以亲临这芜湖险地?又为何冒险出城,接应我等……流寇之人?”
这话问得极其直接,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朱慈烺心中暗赞,果然不是寻常人物。
他面色不变,坦然道:“社稷危殆,江山板荡,朕岂能安坐深宫?芜湖乃长江门户,朕来此,是为与将士共守国门!至于出城接应……”
他目光扫过李定国身后那些虽然疲惫却眼神凶悍的士卒,以及地上清军的尸体,语气诚挚了几分:“无论过往如何,将军今日率部与鞑子血战,便是我大明同仇敌忾之袍泽!朕若坐视友军被围而不救,岂非令天下忠义之士寒心?”
这番话,既表明了立场,也隐晦地抬高了李定国“抗清”的行为,将其置于“忠义”的框架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定国目光微微闪动,似乎没料到这位年轻皇帝如此能言善辩,且姿态放得颇低。
他沉默片刻,道:“你难道不怕我等是诈降?或是另有所图?”
“朕观将军用兵,正气凛然,绝非反复小人。
更何况,”朱慈烺话锋一转,指向江北,“如今闯逆已败,建虏窃据中原,肆虐华夏,乃我所有汉家儿郎之死敌!值此存亡之际,私怨焉能与国仇相比?将军深明大义,朕信得过!”
他没有提张献忠,没有提过往的剿抚,只将矛盾焦点牢牢锁定在“抗清”这个大义名分上。
李定国闻言,脸上神色变幻不定。
他自然听得出这位皇帝话中的招揽之意,也明白对方是在刻意回避敏感问题。
但他心中顾虑极深,养父张献忠与明朝势同水火,自己麾下弟兄也多与官府有仇,岂能因皇帝三言两语就轻易归附?
“大明皇帝厚意,末将心领。
”李定国抱拳,语气依旧谨慎,“然末将乃西营之人,行事需听养父号令。
此番南下,亦是奉命牵制左良玉部,偶遇鞑子,方才一战。
不敢有劳大明皇帝挂心。
”
这是婉拒了。
朱慈烺心中微沉,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