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向曹操学习(1/3)
袁熙很感慨。
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官渡,去乌巢,只是因为那个梦。
除此之外,他对局势并不清楚,更不知道邺城的民心士气竟然如此悲观。
但是仔细想想,又很正常。
就算去除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怨言,袁军这一战打得也非常不好。
先后折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损失过万。
数万大军进攻小城延津,却未能攻克,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防着身后。
两军对垒于官渡,袁军明明的在兵力、军械上占优,却始终无法击败曹操,反而损失折将。
兵贵胜,不贵久,这是常识。
照袁军那个形势,的确看不出什么取胜的机会,邺城人心惶惶,刘备一有机会就脱身,也在情理之中。
但袁熙更好奇的是,曹操为什么能做到这些?
他是怎么在近乎绝对的劣势下,硬是挡住了袁绍大半年的?
袁熙忽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一切并不了解。
他只是在梦境的指导下,误打误撞的斩杀了曹操。
他应该花点时间,将这些细节搞清楚,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激动的心情慢慢沉淀下来,袁熙又想到一件事。
虽然甄宓有钱,但他却不能轻易拿出来。
他是在为父亲袁绍稳定幽州,是为天子平定辽东,怎么能自己掏钱呢?
就算中山甄氏有钱,也支撑不起几万军队的长期作战啊。
东海糜氏不比中山甄氏财力弱,可是得到了他们支持的刘备混得有多惨,天下人都知道。
想真正强大起来,还要靠冀州,靠中原的财赋支持,不能依赖个人。
以父亲袁绍那个性子,说不定还会有想法。
袁熙将自己的想法对甄宓说了,让她将钱收好,以备急用。
眼下么,他应该去要钱,而不是自掏腰包。
甄宓眨眨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袁熙。
“夫君,你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了。
”
“有什么不一样?”袁熙搂着甄宓的纤腰,心生疑惑。
“想得多了。
”
袁熙想了想,苦笑道:“以前没得想,现在么,不得不想。
”
甄宓没有再问,心里却有了主意。
之前因为袁熙与世无争,她有力无处使。
现在不一样了,形势逼得袁熙多想,她或许能帮点忙了。
从小就研读的经史,让她比别人想得多一点点。
就像在邺城的时候,刘夫人关心的只是袁绍、袁尚,她关心的可就多了。
“夫君,妾为你磨墨吧。
”
“磨墨干什么?”
“给大将军写书信,让他知道你为什么明明无将可用,却让张南、焦触去中原助阵。
难道要等他们到了中原,大将军写书信来问原委?”
袁熙恍然大悟,一拍脑袋,赞道:“夫人说得有理,我真是糊涂了。
”一边说,一边坐起,摩拳擦掌,考虑怎么向袁绍解释这件事。
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实话实说为好。
不是不想用张南、焦触,实在是两人桀骜不驯,使唤不动。
再者,两人的能力也一般,要不然不会纵容鲜于辅到现在。
甄宓磨好了墨,袁熙提笔作书。
写完之后,还有些不放心,又让甄宓看了一遍,修改了一些不妥之处,才重新抄定,派人送出。
写完书信,甄宓正打算收起笔墨,却被袁熙拦住了。
“你做我的书记,帮我记一些东西。
”
甄宓点头答应。
袁熙随即派人将郭烈叫了进来。
许褚等人虽然跟了他,却还算不上心腹,到目前为止,只是负责外围的安全。
没有袁熙的召唤,不出现在袁熙身边。
郭烈走到内宅时,有些忐忑,连头都不敢抬。
他知道袁熙的夫人是国色,生怕自己失礼,惹得袁熙不快。
初降之人,又刚到幽州,当处处谨慎。
这是许褚一以贯之的要求。
袁熙请郭烈就座。
“郭君,我想了解一些曹公生前作战的故事,还望你不要隐诲,一切如实。
”
郭烈躬身领命。
“使君有命,焉敢不从。
只是我等追随曹公时间不久,所知不多,可能会让使君失望。
”
“无妨。
”袁熙很大度的挥挥手,让郭烈不要有心理负担,就当是闲聊。
郭烈放松了些,想了想。
“我等追随曹公之后不久,第一战就是宛城讨张绣……”
袁熙兴趣大增。
他对宛城之战很感兴趣,一方面是曹操多次征讨张绣不克,战斗激烈,另一方面也是曹操死前,曾提及宛城之战,似乎对曹丕有些疑心。
当时他没想太多,直接将曹操杀了,后来却越想越觉得疑惑,很想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郭烈也不知道袁熙想什么,只是将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说来。
他随许褚效忠曹操后,就成了曹操的贴身亲卫,见过的人不少,听到的消息也不少。
虽然按照许褚的要求,要多看少说,不可轻易对人提及曹操身边的事。
可现在情况不同,曹操死了,他们的现任主公袁熙想了解这些故事,他岂能有所隐瞒,自然是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袁熙认真听,甄宓认真记,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了郭烈的叙述,袁熙隐约有点明白了曹操的心思。
宛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