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绿皮火车向西行(1/3)
北京站的月台上,人声鼎沸。
绿皮火车像一条长龙般卧在铁轨上,喷吐着白色的蒸汽。
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与人们的喧哗声、小贩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80年代特有的出行图景。
“让一让!让一让!”王胖子扛着个大编织袋,费力地在人群中穿梭,“好家伙,这比潘家园赶集还热闹!”
胡八一和Shirley杨跟在后面,手里也提着大包小包。
李爱国则去办理托运手续,那辆宝贝吉普车要跟着他们一起上高原。
“胖子,慢点儿!”胡八一喊道,“别撞着人!”
好不容易挤到车厢门口,列车员检票后,他们才得以登上这趟开往西宁的列车。
车厢里更是拥挤不堪。
硬座车厢里坐满了人,过道上也堆满了行李。
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汗水和各种食物的混合气味。
头顶的电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却驱不散夏末的闷热。
“我的妈呀,这可比想象中挤多了!”王胖子擦着汗,四处张望找他们的座位。
胡八一对照着车票:“53、54、55号,在这边。
”
他们的座位是三人一排的硬座,胡八一让Shirley杨靠窗坐下,自己和王胖子坐在外面。
“李大哥呢?”Shirley杨问。
“他去办托运了,一会儿就过来。
”胡八一说,“他的座位在隔壁车厢。
”
刚安顿好行李,列车就鸣笛启动了。
伴随着“哐当哐当”的声音,列车缓缓驶出北京站,城市景观逐渐被农田取代。
王胖子长舒一口气,从编织袋里掏出几个煮鸡蛋和烙饼:“来来,先垫垫肚子。
这一路上可得三十多个小时呢。
”
胡八一笑着摇头:“胖子,你这准备得倒是充分。
”
“那必须的!”王胖子得意地说,“火车上的饭又贵又难吃,还是自己带划算。
”
Shirley杨好奇地打量着车厢内的一切。
对她来说,这种中国特色的火车旅行很是新鲜。
对面的座位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正在哄孩子睡觉;斜对面,几个工人模样的人在打扑克;过道里,还有人坐在自备的小马扎上。
列车驶出北京后,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
有人开始打盹,有人看书看报,还有人望着窗外出神。
王胖子却闲不住,很快就和对面的一位大爷聊上了。
“大爷,您这是去哪儿啊?”王胖子递过去一个苹果,自来熟地问。
大爷接过苹果,在衣服上擦了擦:“去兰州,看儿子。
他在那儿当兵。
”说着打量了一下王胖子,“你们这是去哪?带这么多行李。
”
王胖子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说辞:“我们去青海考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
”
大爷点点头:“青海好啊,就是偏远了些。
你们年轻人多吃点苦也好。
”
这时,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插话:“你们是去做学术考察的?哪个单位的?”
胡八一接过话茬:“民族研究所的。
同志您是?”
年轻人推了推眼镜:“我是地质大学的,去西宁参加一个研讨会。
”说着掏出工作证,“我叫张明。
”
胡八一和他握了握手,心里却暗自警惕。
虽然他们的介绍信是真的,但毕竟目的不纯,还是少说为妙。
然而王胖子却来了劲:“地质大学的?那您肯定懂石头吧?您看看这个...”说着就要从包里掏东西。
胡八一赶紧踢了他一脚,接过话头:“张同志是研究哪个方向的?”
张明似乎没注意到他们的小动作:“我主要研究高原地质构造。
昆仑山一带是我的重点研究区域。
”
这句话引起了三人的注意。
Shirley杨忍不住问:“您对昆仑山很了解?”
张明点点头:“去过几次。
那地方地质构造很特殊,有很多未解之谜。
”他压低声音,“听说还有一些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
胡八一和王胖子交换了一个眼神。
胡八一试探着问:“比如说什么现象?”
张明看了看四周,声音更低了:“比如莫名其妙的地磁异常,还有人说看到过奇怪的光现象。
我们队里有一次在昆仑山勘探,整个仪器的指针都像疯了一样乱转。
”
王胖子听得入神,差点就要说出他们的真实目的,被胡八一用眼神制止了。
“这些可能都是自然现象吧。
”胡八一故作轻松地说,“高原地区气候恶劣,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也是正常的。
”
张明却摇摇头:“不全是。
有一次我们遇到一场奇怪的雾,进去之后所有人的手表都停了,出来后又恢复正常。
后来当地牧民告诉我们,那种雾叫‘鬼雾’,进去的人会迷失方向。
”
胡八一心中一动,这描述与李爱国和鹧鸪哨笔记中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