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采风使”的自封与第一份“样本”(1/3)
马骥在市集边缘晃了快一个时辰,才终于找到机会——一个卖陶罐的摊主,看他蹲在摊位前盯着陶罐看了半天,眼神可怜,又听说他是“从远方来的,路遇劫匪,丢了盘缠”,就用他那块从商代带过来的佩玉边角料(子衍当初随手给的,不算值钱,但玉质还算通透,比普通石头稀罕),换了个热乎乎的麦饼。
麦饼是刚烤出来的,外皮焦脆,里面夹着点野菜碎,咬一口,满口都是麦香,还有点野菜的清甜味。
马骥蹲在墙角,狼吞虎咽地啃着,饼渣掉在衣服上,也顾不上擦,三下五除二就把麦饼吃完了,连手指上沾的饼渣都舔干净了,肚子里终于有了点暖意,也有了力气琢磨接下来的日子。
他靠在墙上,摸着圆了点的肚子,耳朵却没闲着,捕捉着市集里各种各样的声音:卖货郎的吆喝调子越来越高,“甜丝丝的糖人嘞——一文钱一个!”,尾音拖得老长,能绕着街角飘一圈;织锦铺的妇人还在讨价还价,“这锦缎再便宜点,我多买两匹,给家里姑娘做衣裳”,伙计的声音带着为难,“夫人,这已经是最低价了,再便宜,小的要赔本了”;铁匠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节奏铿锵,偶尔还能听到铁匠喊号子的声音,“嘿!加把劲!”,透着股力气活的实在;还有不知从哪个角落传来的山歌,一男一女对唱着,男的声音浑厚,女的声音清亮,歌词里说着“山坡上的花儿开了,等你来采”,听得人心里软软的。
嚼着最后一点饼渣,马骥忽然拍了下大腿——没控制好力道,疼得他龇牙咧嘴,嘴里的饼渣都喷了出来。
他想起以前看的纪录片里说,周朝有个“采风制度”,周天子会派专人到各地收集民间歌谣,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民风,看看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另一方面是为了考察地方官的政绩,要是歌谣里全是抱怨,那地方官可能就要倒霉了。
“这不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活儿吗?”马骥眼睛一亮,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我现在没身份没靠山,顶着‘周天子特派’的名头,至少没人敢随便欺负我;收集歌谣这事儿,听起来不用干重活,还能到处逛,正好摸清楚这个时代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这年头通讯基本靠走,谁也没法跑到洛邑去查证我的身份,只要我演得像,就能蒙混过关!”
他越想越觉得这主意靠谱,瞬间支棱起来,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理了理身上的破布衣——虽然越理越乱,还把里面的补丁露了出来,但至少看起来不那么像流浪汉了。
他又扒了扒头发,用手指把打结的地方扯顺,还从路边摘了片大叶子,擦了擦脸上的灰,努力装出一副庄重又带着点神秘使命感的样子,昂首挺胸地往市集里走,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他没敢找那些看起来很精明的摊主,专门挑了个在茶棚歇脚的樵夫。
茶棚是用几根木头搭的,上面盖着茅草,棚下摆着几张破旧的木桌和长凳,角落里还有个用泥土砌的灶,灶上坐着个陶罐,里面煮着水,冒着热气,茶香混着烟火气飘得老远。
樵夫背着一捆柴禾,柴禾上还沾着露水,他大概是走累了,正坐在茶棚最里面的木凳上,捧着粗陶碗喝水,碗里的粗茶颜色浑浊,他却喝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咂咂嘴。
马骥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表情,走到樵夫面前,清了清嗓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威严些:“这位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