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没粮了,想办法提取葛粉(1/3)
山洞里的糙米袋拧在手里,陈小九的手在袋底划了个圈,叹了口气。
刘伯看着他的样子,捧着罐子,半天没动。
他的目光落在洞角那堆快要燃尽的柴火上,枯枝噼啪爆响,火星子溅到地上,很快就灭了。
“这粟米,撑不过三天了。
”他叹了口气,把碗往陈九面前推了推,“你多吃点,年轻人体力耗得快。
”
陈小九又把碗推回去:“一起吃。
明天我出去找找,说不定能碰着野果、野菜。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小九就揣着柴刀出了洞。
山雾还没散,沾在睫毛上凉丝丝的,他顺着记忆里的山路往南走,那里坡地平缓,估计长出些能吃的东西。
直到日头升到头顶,他才在一片灌木丛里发现几颗山莓。
红得发紫的果子藏在刺丛里,被鸟啄了不少,剩下的也多半带着虫眼。
陈小九小心翼翼地摘了半捧,又在附近挖了些叶片宽大的灰菜。
回到山洞时,刘伯正坐在火堆旁搓草绳,见他回来,赶紧迎上来:“找着啥了?”
“就这些。
”陈九把山莓和野菜放在石头上,“山莓有点酸,灰菜……应该能吃。
”
刘伯把山莓倒进陶碗,用溪水洗了洗,递了一颗给陈小九,“来尝尝?”
酸涩的汁水在舌尖炸开,陈小九忍不住龇牙咧嘴。
刘伯却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说:“以前在道观,师父总说‘酸能敛津’,这东西解渴。
”
吃过用灰菜煮的稀汤,两人都没怎么饱。
陈小九看着洞外渐渐沉下去的日头,心里发慌:“刘伯,我明天再走远点,去北坡看看,听说那边林子密,说不定有野栗子。
”
刘伯却摇头:“北坡陡,你脚程还不稳,别去冒险。
我这腿好得差不多了,明天我跟你一起去,就在附近转转。
”
第二天一早,两人沿着山洞后的小溪往上游走。
溪水潺潺,水底的鹅卵石看得清清楚楚,偶尔有小鱼游过,陈小九忍不住蹲下身想抓,却被刘伯拉住:“别费那劲,这鱼还没手指头长,不够塞牙缝的。
”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陈小九的目光突然被岸边的一丛植物吸引住了。
那是攀在岩石上的藤子,藤蔓粗得像手指,叶片是三瓣的,边缘带着锯齿,藤蔓上还挂着些褐色的豆荚。
“这是……葛藤?”陈小九猛地想起原主的记忆。
师父曾在讲药草时提过,葛藤的根能吃,埋在土里又粗又大,就是挖起来费劲。
他蹲下身,用柴刀往藤子根部的泥土里刨了刨。
没刨几下,刀刃就碰到了硬东西。
陈九心里一喜,加大了力气,泥土簌簌往下掉,很快露出一块褐色的根块,外皮粗糙,上面还沾着湿泥。
“刘伯!您看这个!”
刘伯赶紧走过来,一看之下眼睛都亮了:“是葛根!这可是好东西!”他接过柴刀,顺着根块的走向往深处刨,“这东西埋得深,得小心点,别刨断了。
”
两人费了一个多时辰,才把整根葛根挖出来。
足有胳膊粗细,两尺多长,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外皮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
陈小九试着用柴刀削了一小块外皮,露出里面雪白的肉,用力掰开来能看到细密的纤维,像被拉长的棉线。
“这东西能填肚子,就是费牙口。
”刘伯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却满是笑意,“以前饥荒年,山下的村民都靠这活命,就是吃多了胀气。
”
陈小九却盯着葛根发愣——他想起了现代的淀粉提取法。
葛根里有淀粉,若是能做成葛粉,既能存放,又好消化。
“刘伯,咱把它做成粉吧?”陈九眼睛发亮,“砸烂了用水洗,能出白花花的粉,能存好久。
”
刘伯愣住了:“做粉?咋做?这硬邦邦的,总不能生吃。
”
“我有办法。
”陈小九半真半假地说,“把葛根砸成泥,用布包着水洗,淀粉就出来了,沉淀下来就是粉。
”
刘伯将信将疑:“这么折腾?能出多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