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药藏杀机,波澜再起(1/3)
静思斋那次惊心动魄的夜晤之后,日子仿佛又陷入了一种表面的平静。
朱橚继续着他的“静养”,每日在乳母和宫女的精心照料下,看花听鸟,喝药安神。
他的气色在刘纯的调理下日渐好转,夜惊的次数也减少了,这让马皇后稍感宽慰,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安抚后宫、稳定因持续清洗而惶惶的人心之上。
然而,在这份刻意维持的宁静之下,暗流奔涌得愈发湍急。
朱元璋对军械案及相关贪腐的追查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诏狱的惨叫声已成为金陵夜背景音的一部分,朝堂之上空出的位置越来越多,人人自危。
这股肃杀之气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宫廷的每一个角落。
坤宁宫虽因皇后的坐镇和五皇子的“静养”而暂时远离了直接的风暴,但那种无形的压力始终存在。
份例用度的核查变得更加严格,任何一点小小的纰漏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新来的乳母和宫女们行事愈发谨慎,彼此之间甚至不敢多言,生怕一句无心之语惹来灾祸。
朱橚敏锐地感觉到,这种高压环境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留给他的空间和时间都在飞速减少。
他迫切地需要平安那边有所进展——那些防身的药物,是他们目前唯一能主动掌握的、应对未来不测的资本。
但平安自那夜之后,似乎也陷入了困境。
他每日依旧准时前来静思斋煎药,但脸色比以往更加苍白,眼神中的惊惧未曾褪去,动作也偶尔会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通过药味传递的信息,始终带着那股浓重的警示意味,甚至有一次,汤药里竟然隐隐透出一丝焦苦之气,显然是平安心神不宁之下差点煎糊了药。
朱橚心中焦急,却无法催促。
他知道制备那些药物绝非易事。
所需的药材未必齐全,炮制过程需要时间、安静的环境和特殊的器具,而在太医院众多耳目和当前紧张的氛围下,平安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转机出现在几天后。
一次煎药送来时,朱橚注意到平安端药碗的手指上,沾着一点极细微的、不同于平日药材的鲜黄色粉末。
那颜色和质地,让朱橚瞬间想到了一味药——雄黄。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但亦有毒性,可外用,亦可少量内服用于特定急症,但其炮制和使用需极度谨慎。
平安手上沾有此物,绝非偶然!他定然已经在尝试制备某些东西了!
果然,次日的汤药中,那股警示的味道里,似乎夹杂了一丝极淡的、难以形容的矿物腥气,正是处理雄黄类药材后可能残留的气息。
平安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他:进展虽有,但困难重重,且风险极大。
朱橚心中稍定,至少平安已经在行动。
他需要给予回应和鼓励。
于是在喝药时,他故意停顿了一下,小手在碗边轻轻敲击了两次,然后才继续喝下。
平安垂着的眼帘猛地颤动了一下。
他接收到了这个简单的信号——鼓励,或是催促。
然而,就在朱橚以为事情或许能缓慢推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打乱了一切。
这日,朱元璋突然驾临静思斋。
他并未提前通传,龙行虎步,带着一身尚未散去的朝堂煞气,直接闯入了一片祥和宁静的轩馆。
乳母宫女们吓得跪倒一地,连刘纯也慌忙起身迎驾。
朱元璋的目光如电,先是在朱橚身上扫过,见儿子似乎精神尚可,脸色稍霁,随即又落到跪在一旁的平安身上,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这小子便是刘院使那个颇懂药性的药童?”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刘纯连忙躬身:“回陛下,正是。
殿下汤药皆由他亲手炮制,颇为精心。
”
“嗯。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目光却并未从平安身上移开,“咱听说,近日太医院管理颇为松懈,竟有药材无故损耗之事。
杜安道!”
“奴婢在!”杜安道连忙应声。
“给咱仔细查查太医院所有药库账目!尤其是那些带有毒性的药材,出入记录务必清晰!若有差池,严惩不贷!”朱元璋的命令冰冷无情,“还有这些药童杂役,底细都要摸清,凡有可疑者,一律清除!”
平安跪在地上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头垂得更低。
朱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