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县府楼的台阶(1/3)
第一幕
县府办的玻璃楼亮得晃眼,晨光透过落地窗,把林舟的新工位照得纤毫毕现——桌面擦得能映出人影,电脑屏幕贴着前任留下的便签:“少说话,多做事”,字迹工整,却透着股冷冰冰的距离感。
林舟攥着公文包站在桌前,指尖蹭过包上磨白的边角——里面装着苏晓新晒的杏干(包装纸换了干净的牛皮纸,还贴了片干树叶)、周明远的老笔记本,最底下压着张皱巴巴的照片:东河村泵站整改那天,苏晓爹蹲在渠边检查水流,裤脚沾着泥,笑得露出豁牙。
“新来的林舟?”科长王磊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叠《乡村振兴工作简报》,“啪”地拍在桌上,“下午下班前写篇‘下半年工作计划’,重点写‘产业升级’,别写那些村一级的鸡毛蒜皮,要‘统揽全局’,有高度。
”
林舟翻开简报,纸页上全是“强化引领”“聚力攻坚”的空话,油墨味裹着空调风,吹得人心里发空。
他想起昨天回青杨镇,苏晓拉着他看果园:“苹果熟了一半,可没人会卖,城里超市嫌咱的包装土。
”还有东河村的老周叔,蹲在田埂上叹气:“泵站通了,麦子长得好,可卖不上价,不如种大棚菜,可咱没技术啊。
”
这些话像麦芒扎在心里,他忍不住拿出笔,在“产业升级”下面写:“青杨镇试点:苏家村苹果引入电商直播,县职高可派老师培训;东河村扩大优质麦种种植,对接面粉厂签收购协议”,笔尖顿了顿,又把那张泵站照片夹在稿纸里——照片里的阳光,比简报上的字暖多了。
中午去食堂,刚端着餐盘坐下,就看见李曼走过来,她调去了教育科,穿浅蓝衬衫,袖口挽着,露出手腕上的红绳——是苏家村小孩子们编的,上次支教时送的。
“听说你写计划呢?”她往林舟碗里夹了块排骨,“王科长就爱听虚的,上次我写村小调研,加了‘课桌腿松动’‘黑板反光’,被他骂‘格局小’,后来我改成‘优化教学环境,保障硬件设施’,他反而夸我接地气。
”
林舟咬着排骨,香得发腻,却想起苏晓妈做的炖土豆——没这么油,却暖得踏实。
“可那些‘虚的’,村民听不懂啊。
”他小声说。
李曼笑了,用筷子点了点他的碗:“笨,把实在的藏在虚的里——比如‘电商直播’,写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既符合要求,又藏着真事。
”
下午改稿子时,林舟照着李曼说的改,却没删那些具体的名字:苏家村、东河村、优质麦种、电商直播,最后还附上了那张照片,在旁边标着“泵站整改后,麦田灌溉效率提升30%”。
王磊看了稿子,眉头皱成疙瘩:“你这写的啥?全是村一级的小事,县府办的计划要‘大气’!”正说着,周明远路过办公室,瞥见稿纸上的照片,停下脚步:“这照片拍得好,有生活气。
”他拿起稿子翻了翻,对王磊说:“就按小林的思路来,下半年重点抓几个试点,把‘虚’的落在‘实’上——老百姓要的是苹果卖出去,麦子卖上价,不是纸上的‘高度’。
”
王磊愣了愣,赶紧点头:“好,我马上让小林完善。
”林舟看着周明远的背影,偷偷从公文包摸出颗杏干塞进嘴里——甜得正好,像给刚冒头的信心浇了勺蜜。
他低头看稿纸上的“苏家村”,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