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庐中困兽(1/3)
寒风卷过邺城以北的荒原,发出呜咽般的低吼,仿佛大地也在为沿途所见的一切悲鸣。
马车颠簸,车厢内的司马懿闭目凝神,然而眼帘之后,并非黑暗,而是挥之不去的景象——枯槁伸向天空的手、瓦罐旁绝望的哀嚎、野狗猩红的眼睛。
那股混合着腐败与绝望的气味,似乎已沁入他的衣袍,钻入他的肺腑。
他忽然睁开眼,看向对面正襟危坐的老仆:“福叔,圣贤书,可能填得饱饿殍之腹?”
司马福花白的眉毛微动,沉默片刻,哑声道:“公子,圣贤书…救不了将死之人。
”
司马懿不再言语,目光投向窗外。
荒芜的田地、废弃的村落接连掠过。
在邺城客舍那几日,他并非只观察市井军伍。
于士子聚集的酒肆角落,他曾听闻几个儒生低声议论,言及城北有一隐士,乃清河崔氏旁支,曾任袁绍幕下清议之官,博学清名,却因袁氏败亡而心灰意冷,拒不应曹操之辟,孤身隐居,终日只与诗书为伴,言谈间不离“忠义”、“汉统”。
当时司马懿便记下了此人的名字——崔愈,以及那个带着几分自嘲与孤高意味的居所名称,“访客庐”。
他需要去看看。
在亲眼见证了地狱般的混乱与曹操冰冷的秩序后,他需要去听听,这些依旧秉持传统道义的清流名士,对这崩坏的世道,究竟还藏着怎样一种“高见”。
这并非父亲指引,纯粹是他基于眼前现实生发出的探究欲。
根据那日听来的模糊方位,马车最终在一个萧索的村落边缘停下。
与其说是村落,不如说是几间零散苟延残喘的茅屋。
崔愈的“访客庐”便在其中,一圈疏于打理、东倒西歪的竹篱,围着一间低矮的茅屋,门楣上悬着一块被风雨侵蚀得字迹漫漶的旧木匾,果真写着“访客庐”三字。
屋旁一株老梅虬枝盘结,开着零星几朵惨白的花,在寒风中颤栗。
与邺城的喧嚣威严相比,此处死寂得如同坟墓,却又透着一股倔强到极点的清高。
司马懿整理了一下略显普通的士子衣冠,示意司马福在外等候,上前轻叩柴门。
良久,木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条缝,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如古松的老者探出身来。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葛袍,眼神浑浊却锐利,带着惯有的警惕与一丝深藏的倦怠,上下打量着司马懿。
“足下何人?何事?”声音沙哑,却仍竭力保持着士人的腔调。
“晚生河内司马懿,游学途经宝地,”司马懿躬身,行了一个标准的弟子礼,语气谦恭而诚恳,“在邺城时,偶闻崔先生大隐于此,学问道德令人景仰。
晚生愚钝,值此乱世,心中困惑良多,特冒昧前来拜会,望先生不吝赐教。
”
听到“河内司马”四字,又见司马懿气度不凡且礼数周到,崔愈眼中的警惕稍缓,侧身让开:“原来是司马家的郎君。
寒舍简陋,不堪待客,公子若不嫌弃,便请进来稍坐吧。
”
屋内果然如外观一般简陋。
一榻、一案、一盏摇曳的油灯,四壁书架却堆满了竹简帛书,几乎无处下脚。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墨、干草药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霉味。
两人分宾主跪坐,崔愈提起一只粗陶壶,斟上两杯色泽浑浊、热气微弱的茶汤。
“司马防公是你何人?”崔愈缓缓开口,目光似在透过司马懿,打量着他身后的家族。
“正是家父。
”
“哦…建公素有清名,是懂得进退之人。
”崔愈点点头,眼神飘向窗外,似在回忆什么飘渺的往事,“如今朝廷…唉,不说也罢。
公子游学,所见所闻,有何感触啊?”他将问题抛了回来,带着考校的意味。
司马懿略一沉吟,谨慎答道:“晚生所见,民生多艰,城池荒芜,烽火未息。
心中常惑,圣贤之道,仁义之说,于此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