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智者归(2/3)
竹简,眉头微蹙:“仲达?你…怎弄成这副模样?”
眼前的儿子,与他月前送走的那个虽忧虑却尚存温润气度的青年,几乎判若两人。
那不仅仅是外表的狼狈,更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被残酷现实狠狠打磨过的痕迹。
司马懿反手关上房门,隔绝了内外。
他走到父亲面前,郑重其事地躬身行了一个大礼:“父亲,儿回来了。
”
他没有起身,而是维持着躬身的姿势,声音低沉却无比清晰:“儿此行所见所闻,恐非书中所能载,亦非往日所能想。
心中激荡,难以自持,容儿细细禀告。
”
司马防心中一凛,意识到儿子此行必然经历了极大的震撼。
他抬手虚扶:“起来,坐下,慢慢说。
”他亲自给司马懿倒了一杯温水。
司马懿接过,并未饮用,而是将其置于案上,在父亲对面正襟危坐。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汲取力量,然后开始叙述。
他的语调起初还有些波动,但随着讲述深入,变得越来越冷静,越来越条理分明,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剖开沿途的血肉现实,将最本质、最残酷的内核呈现给父亲。
他没有过多渲染情绪,而是用极其精炼甚至冷酷的语言,描述流民的惨状、军阀的混战、土地的荒芜。
然后,他的重点转向了此行的核心观察——曹操。
“曹操,确为当世之雄杰。
”司马懿断然道,“其治军,法度严明,令行禁止;其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其施政,务实高效,屯田积谷,手段…虽酷烈,却有效。
放眼当今,能结束乱局者,曹氏确是最有可能之人。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司马防微微颔首,这与他之前的判断相符。
但司马懿话锋一转,眼神变得无比锐利:“然,其人性情,深不可测。
儿观察其麾下文武,敬畏者有之,恐惧者亦不少见。
曹操其人,机警多疑,权谋深沉,更有…睥睨天下之志。
父亲,他绝非甘于屈居人下之纯臣。
汉室倾颓,帝星黯淡,在他眼中,天子不过是可借之以号令诸侯的利器,绝非真心效忠之主君。
”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投靠于他,或可凭才学换取一时权位,但无异于与虎谋皮。
其势盛时,或可安享富贵;然其性忌刻,稍有风吹草动,或功高震主,则祸不旋踵。
荀彧叔侄之心向汉室,天下皆知,如今在曹营虽居高位,然儿观其未来,恐难得善终。
我司马家若此时应召前往,便是将全族性命悬于其手,安危荣辱,皆系于他人一念之间,此非智者所为。
”
他顿了顿,最后总结道,语气斩钉截铁:“汉室不可复兴,曹氏不可依附。
当此乱世,首要者,非建功立业,乃存身保族。
唯有超然于外,静观其变,待时而动,方是上策。
”
书房内陷入长久的寂静,只有炉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司马防一言不发,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面。
他被儿子的话深深震撼了。
这不仅是因为儿子描绘的那幅血淋淋的乱世图景,更是因为儿子从中提炼出的结论——如此清醒,如此冷静,如此…冷酷无情,完全颠覆了一个年轻儒生应有的世界观,却又如此契合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他原本的“观望”策略,更多是出于士族惯有的谨慎和对局势不明朗的担忧。
而儿子带回来的,是用无数鲜血和苦难验证过的、赤裸裸的生存逻辑。
这逻辑冰冷而正确。
良久,司马防长长吁出一口气,那气息中带着一种卸下重负却又承担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