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平皋张氏(1/3)
建安十四年的初春,寒意仍锁着邺城,丞相府高墙内的气氛却比天气更显凝滞。
赤壁的烽烟虽已散去,但其带来的震荡却如余波般持续扩散。
曹操深居简出,政令愈发缜密苛细,府中僚属无不屏息凝神,生怕行差踏错。
在这片无形的低压中,司马懿依旧如履薄冰地扮演着他的文学掾角色,每日与故纸堆为伍,将所有的锋芒与算计深深敛藏于那副病弱谦恭的皮囊之下。
然而,一场来自故乡河内的风波,正悄然向他靠近。
这日散值后,他回到城南赁住的僻静小院,还未及更衣,老仆司马福便呈上了一封火漆密封的家书。
信是父亲司马防亲笔所书。
司马懿屏退左右,于灯下缓缓展开竹简。
父亲的字迹一如既往的沉稳刚劲,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不同于往日的急切。
信的前半部分仍是例行的询问,关切他在邺城的身体状况(司马懿知道,父亲问的是他“病弱”伪装是否稳妥)、公务是否顺遂,再次叮嘱“慎独”、“藏拙”之理。
然而,信至后半,笔锋一转,提及了一件关乎家族未来的要事——他的婚事。
父亲言道,河内温县司马氏与平皋张氏,世代交好,皆为河内着姓。
张氏家主张汪,官至粟邑令,虽非显宦,但门风清正,在乡里威望素着。
其女张春华,年已及笄,性情贤淑(信中特意强调“颇有决断,非寻常闺阁”),仪容端方。
如今乱世纷扰,强宗大族尤需互为唇齿,共固根本。
父亲与张汪皆有意促成两家秦晋之好,如此既可加深司马氏在河内乡党的联盟,亦能为在邺城孤身奋战的司马懿,提供一个稳固的妻族奥援,使其不至全然孤立无援。
信末,司马防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此乃家事,亦系族运。
张氏女贤名在外,堪为良配。
汝身处漩涡,更需贤内助稳定后方。
家中已着手行‘纳采’之礼,汝在邺城,静候佳音便可。
”
烛火跳跃,映着司马懿平静无波的脸庞。
他放下竹简,指尖无意识地轻叩案面。
对于婚姻,他从未有过任何风花雪月的幻想。
自七年前踏上那条伪装与隐忍之路起,他的人生便已与个人情感无关,一切抉择皆需以家族利益为秤砣。
他冷静地剖析着这桩突如其来的联姻:
平皋张氏,确是河内郡中能与司马家匹配的名门。
联姻无疑能进一步巩固司马家在河内的地位,形成更紧密的乡党联盟,这在乱世中至关重要。
父亲考虑周详,自己在邺城势单力薄,若能与一地方实力派家族联姻,无形中便多了一层保障。
张汪官声不错,其家风想必严谨,培养出的女儿,至少不会是无知蠢妇,扰他心神。
信中特意提及“颇有决断”,这倒让司马懿生出几分探究之意。
利弊权衡,片刻之间已有决断。
这确是一桩“合宜”的婚姻。
于家族,于他个人眼下处境,皆是有利无弊。
他提笔回信,言辞恭顺,表示一切但凭父亲做主,并感谢父亲为儿前程如此劳心费力。
几乎与此同时,河内温县,司马府中已是另一番景象。
虽值乱世,但像司马家这等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