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脉显威.曙光初现(2/3)
机。
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一个扛着三角架,一个拎着设备箱。
“你这地方,手机信号比坟地还弱。
”周涛咧嘴一笑,要不是你发了定位,我真找不着。
”
陈默没笑,伸手接个设备箱:“谢谢你能来。
”
“先说好,我不保证发稿。
”周涛环顾四周,“就看看,拍点素材,要是没亮点,回去就删了。
”
“随你。
”陈默转身带路,“先看老井。
”
摄影师小王扛着机器跟上。
井台长满青苔,石壁斑驳。
他蹲下,调焦,镜头缓缓扫过井沿。
忽然,他停住,放大画面。
“这儿有字。
”他指着屏幕。
陈默凑近看。
井壁深处,隐约刻着几个小字:“青山井,一九五三”。
他没说话,只从笔记本里抽出笔,记下:“查井史”。
周涛没在意,转头问林晓棠:“你们这民宿,到底想做成什么样?”
“不是农家乐。
”她说,“是”让人住进来,种菜、做饭、听雨,看星星。
”
“城里人会来?”
“有人愿意试,我们就做出来。
”
周涛笑了笑,没反驳。
他让摄影师拍了几组镜头:陈默蹲在水泥推前画草图,林晓棠在田埂上测量土质,老井边晾着的野雏菊发卡在风里晃。
傍晚,素材拍得差不多了。
周涛坐在村委门口抽烟,陈默递上一杯热水。
“你真让村民交钱了。
”他问。
陈默把收据递过去。
周涛一页页翻,眉头越皱越紧,最后他抬头:“二十个手印,全是真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可以去每家问。
”
他沉默片刻,掐灭烟头:“我回去就剪短视频,发朋友圈。
要是有点热度,再推给文旅频道。
”
“谢谢。
”
“别谢太早。
”周涛站起身,“要是没人看,我也救不了你。
”
第二天清晨,陈默在村口信号区刷新手机。
朋友圈最新动态跳出来:周涛发了一条九宫格照片,配文“他在城市年薪三十万,回村欠债八万,只为造两间房,村民自掏腰包支持,这是闹剧,还是希望?”
下面零星几个点赞。
陈默往下拉,在评论区看到一条陌生留言:“项目负责人可否私信?我们有兴趣了解。
”
他点开头像,是一家旅游投资公司的认证账号。
他没立刻回复,转身往林晓棠家走。
她正在院里整理种子样本,见他来了,抬头。
“有人问”他说。
“谁?”
“一个投资公司。
”
“她放下镊子:“你怎么回?”
“先准备材料。
”
他们回到村委,翻出所有资料:民宿草图、成本明细、村民预付协议、施工进度表。
陈默用订书机把文件装订成册,封面写上“青山村生态民宿项目简案”。
林晓棠看着他:“见人家怎么说?”
“坦诚。
”
“不是求他们。
”
“是双向选择。
”
她点头:“对。
咱们村有二十个村民签字,有施工队,有设计,有启动计划,不是空谈。
”
陈默把简案放进文件袋,又以前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是父亲手写的几个字:“信人,也得让人信。
做事要实,说话要准。
”
他把那张纸夹进材料的最后一页。
下午三点,手机震动。
陌生号码来电。
“陈先生。
”对方声音沉稳,“我是周涛介绍的,姓刘,看了你的项目,有些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