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的主体结构终于初步完成。
众人齐心协力,将水车搬到靠近溪流的地方。
马小云指挥着大家将水车固定好,然后连接上传动装置和脱米部分。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马小云让人打开溪流的水闸,水流倾泻而出,冲击着水车的叶片。
水车缓缓转动起来,带动着木杵有节奏地起落,咚咚咚地砸在石臼里。
族人们围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当看到稻谷在木杵的捶打下,渐渐脱去谷壳,露出白白的米粒时,大家欢呼起来。
人力脱壳与水车脱米装置的变革之旅
在炎黄部落,收获的稻谷金黄饱满,然而,如何高效地将稻谷脱壳成米,一直是个关键问题。
以往,部落采用的是人力脱壳的方式,而如今,马小云带来了水车脱米装置,这两种方式的对比,在部落发展历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如果使用人力脱壳时,部落的妇女和老人们围坐在石臼旁。
他们手持木杵,一下又一下地舂捣着石臼里的稻谷。
每一次举起木杵,都需要耗费不少力气,落下时,伴随着咚咚的声响,谷壳才慢慢从米粒上脱落。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体力的工作,不一会儿,劳作的人们额头便布满了汗珠。
年轻力壮的男子们虽然力气更大,但长时间重复这样的动作,手臂也会酸痛不已。
而且,人力脱壳的效率较低,一整天下来,也只能处理有限的稻谷。
族人们一边劳作,一边无奈地感叹:这脱壳可真费劲,照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把所有稻谷都变成米啊。
在炎热的天气里,大家在闷热的环境中持续劳作,疲惫不堪。
但为了能有足够的粮食,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由于长时间使用木杵,不少人的手上磨出了水泡,然而,他们没有丝毫抱怨,依旧认真地舂捣着每一粒稻谷。
就在这时,马小云带领族人打造的水车脱米装置问世了。
水车矗立在溪流边,巨大的叶片在水流的冲击下缓缓转动。
连接在水车之上的传动装置,将动力精准地传递到脱米部分。
只见沉重的木杵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有节奏地抬起、落下,“咚咚咚”地砸在石臼中的稻谷上。
与人力脱壳相比,水车脱米装置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
它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族人们无需再辛苦地手持木杵舂捣,而且脱米效率大幅提高。
原本需要一整天才能处理完的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