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露锋芒(1/3)
接下来的几日,梁正(朱厚照)过得异常“规矩”。
每日五更天便起身,在宫人的伺候下梳洗穿戴,参加例行的早朝。
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端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上,听着鸿胪寺官员唱奏,以及内阁大臣们处理一些程式化的事务,但他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神态,并未如历史上朱厚照早期那般流露出不耐或倦怠。
这细微的变化,被朝堂上那些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臣们敏锐地捕捉到了。
尤其是内阁首辅刘健和次辅李东阳,两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在退朝后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陛下近日,似乎沉稳了些。
”李东阳低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刘健捻着胡须,眉头微蹙:“少年心性,偶有静时,也未可知。
还需再观后效。
”他内心深处,对这位新帝的“不安于室”仍抱有极大的担忧,毕竟先帝弘治仁厚勤政,而这位太子当年的“劣迹”可是屡有听闻。
早朝后,梁正通常会去文华殿听讲官日讲。
这是明代皇帝接受经史教育的固定环节。
今日轮到翰林院学士王鏊讲《尚书·无逸》。
王鏊学问渊博,引经据典,阐述周公劝诫成王勿贪图享乐,要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的道理。
梁正端坐听着,心中却泛起一丝奇异的感觉。
这些古老的治国智慧,与他前世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固然不同,但在体恤民情、励精图治的核心精神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鏊声音清朗,回荡在殿中。
待他讲完一段,梁正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却清晰地问道:“王先生,周公所言‘知小民之依’,固然在理。
然则,如何方能真正‘知’之?是仅凭地方官奏报之文牍,抑或是…朕当亲至阡陌之间,察其颜色,闻其声息?”
殿内瞬间一片寂静。
王鏊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皇帝会突然发问,而且问得如此…切中要害。
历来皇帝听讲,多是默然接受,至多询问经义不解之处,鲜少直接质疑“知”的途径与方法。
“这…”王鏊沉吟片刻,谨慎答道,“陛下圣虑深远。
文牍奏报,固然是了解民情之一途,然难免有官吏粉饰之弊。
圣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故广开言路,兼听则明,亦是‘知’之要道。
至于亲至阡陌…”他顿了顿,似乎觉得这想法过于惊世骇俗,“陛下万乘之尊,关系社稷安危,恐不宜轻动。
”
梁正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追问,只是淡淡道:“先生所言亦有理。
然朕常思,居于九重宫阙,所见皆金碧辉煌,所闻皆歌功颂德,长此以往,或真与民间疾苦相隔膜了。
此事,容朕再思之。
”
这番话,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属于十五岁少年的深思熟虑。
王鏊心中震动,再次躬身:“陛下能作此想,实乃天下万民之福。
”消息很快传到了司礼监和内阁。
“皇爷近日…似乎格外关心民生吏治?”刘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