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项庄舞剑?辛弃疾教你什么叫真正的剑术(2/3)
地被吸引过去。
为首者,年约三旬,身材挺拔,面容俊朗,剑眉星目,顾盼间神采飞扬,虽身着文官服饰,步履间却自带一股龙行虎步的英武之气,正是主使辛弃疾。
紧随其后的副使,则年长些许,面容丰腴,美髯垂胸,眉眼开阔,带着豁达从容的笑意,一袭青衫磊落,气度雍容,正是苏轼。
孙权见之,眼中不禁一亮,暗赞此二人风采非凡。
待二人行礼完毕,孙权按下心中欣赏,开口问道:“贵使远来辛苦。
不知此次,朕的老友邓芝先生为何未曾前来?”
辛弃疾闻言,拱手一礼,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锐:“回禀吴王,邓使者闻听盟友无故袭我永安,心痛如绞,更兼年事已高,忧愤交加,以致病倒榻上,实难奉命。
”
“故李靖都督特遣我等前来,问吴王一句:大汉可曾有负于东吴?东吴为何背信弃义,屡次相犯?”
这一声“吴王”而非“至尊”,以及直言不讳的质问,顿时让孙权尴尬不已,只得干咳数声以作掩饰。
不待孙权回应,一旁的苏轼顺势上前,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朗声道:“若说袭击永安尚可推诿于边将擅动,那派遣细作潜入长安,意欲行刺我大汉诸葛丞相,又是何道理?此乃人证物证供词,请吴王与诸位江东俊杰过目!”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刺杀诸葛丞相?!”
“这……这从何说起?”
最为激动的当属诸葛瑾,他闻言面色煞白,手指刚刚站定的梅长苏,声音颤抖地向孙权奏道:“陛下!梅长苏竟敢瞒天过海,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刺杀敌国丞相,此乃邦交大忌,亦未曾得陛下允准!他此举是要陷我东吴于不义,重启战端,其心可诛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梅长苏见事已败露,急忙跪倒在地,辩解道:“陛下明鉴!臣绝非意图刺杀,只是想命人挟持诸葛亮,以此换回我被俘的丁奉、徐盛诸位将军!此乃无奈之策,只为救人,绝无加害之心!”
他言辞恳切,加上有江东几大家族代表出面为其转圜,孙权心中虽恼其擅自行动,但内心深处未尝不惋惜刺杀未成,最终只以“行事鲁莽”为由,下令将梅长苏禁足府中,闭门思过。
风波暂平,孙权连忙将话题拉回,询问蜀汉条件:“此番确是我国有不当之处。
不知诸葛丞相有何要求?我东吴愿重修旧好。
此外,如何方能换回丁奉几位将军?”
辛弃疾与苏轼对视一眼,来前他们已与李靖商议妥当。
紧接着辛弃疾踏前一步,声音清晰传遍大殿:“欲修旧好,贵国须严惩擅启边衅、谋划行刺之人,并保证不再犯境。
至于换回四位将军——丁奉、徐盛、全琮、徐楷,我大汉要求不高,一将,换一船。
”
“一将一船?”孙权蹙眉。
“正是!”苏轼接口道,“须是贵国最新制式的楼船斗舰,并且,每船需配备精通造船之术的工匠若干,随船入汉。
”
此言一出,东吴群臣顿时明白了蜀汉的意图!
蜀汉这是要重建水军!自关羽败走麦城,荆州水军尽失,蜀汉在水面上几乎已无威胁。
如今索要战船工匠,其志非小!
一直沉默良久的大都督陆逊立刻出列反对:“陛下不可!战船乃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