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认知之始,歧路之择(3/3)
工之妙啊!
只不过把电子、光子换成了所谓的灵能粒子。
当王教授讲到“灵能粒子在灵枢内的导引效率公式”时,投影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重积分方程。
整个教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钱多多敲击虚拟键盘的手指都停了下来,一脸“这啥玩意儿”的懵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教授面无表情地环视全场:“此公式,乃道枢院第七研究所最新成果,揭示了灵力吸收速率与个体灵枢特性、环境Aethers浓度梯度、以及导引术运行轨迹曲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是理解你们自身修炼效率的关键。
给你们三分钟,尝试理解其含义。
”
教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玩意儿看着就头大,三分钟理解?
苏砚却盯着那个公式,眼神亮了起来。
他无视了那些玄乎的名词,直接抓住其数学核心——
这分明就是一个描述粒子流在特定约束场(灵枢)内,受浓度梯度(外部环境)和路径曲率(导引术)影响的扩散-输运方程!
只不过变量符号换成了α、β、γ之类的希腊字母。
苏砚几乎是下意识地,从背包里摸出半截铅笔头(纯属个人习惯),在摊开的空白笔记本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
他没有去解那个可怕的积分,而是飞快地在旁边空白处,用最基础的牛顿力学符号和电磁学符号,重新“翻译”并简化了这个方程的核心物理意义:
`F_net≈-?U(浓度势能梯度)+γv^2/R(路径曲率离心效应)`
写完,苏砚还在旁边画了个简图:一个小球(代表灵能粒子)在一条弯曲的管道(灵枢)里滚动,管道外面画了个向上的箭头(浓度梯度)。
“原来如此……”苏砚看着自己纸上这个简陋却无比清晰的模型,低声自语。
“吸收慢,要么是浓度梯度不够(外部环境差),要么是管道太滑摩擦力大(我灵枢的惰性),要么就是弯拐得太急(导引术路径不行)……”
苏砚越想越觉得这个类比挺靠谱,完全忽略了周围同学看怪物一样的眼神。
王教授冰冷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了后排那个低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嘴里还念念有词的少年身上。
苏砚那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在周围一片愁云惨淡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扎眼。
“后排,靠过道那位同学。
”王教授的声音没有任何温度,如同冰锥。
“你似乎对导引效率公式有所心得?站起来,给大家讲讲你的理解。
”
刷!整个教室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砚身上。
钱多多倒吸一口凉气,用胳膊肘猛捅苏砚,低声道:“喂!苏砚!叫你呢!快醒醒!”
石磊也紧张地看向苏砚,腰背挺得更直了,仿佛要替他分担压力。
苏砚一愣,抬起头,正对上王教授那审视中带着一丝探究的锐利目光。
他慢吞吞地站起来,手里还捏着那页画着小球的笔记本纸。
“呃……”
苏砚看了看纸上自己画的“牛顿修仙模型”,又看了看投影上那复杂得令人眼晕的积分公式。
挠了挠头,用一种带着点困惑和不确定的语气,指着自己画的简图开口:“教授,我理解这个……是不是有点像,小球在弯管子里滚下坡?
坡不够陡(外面浓度低),或者管子太滑(我灵枢吸不住),或者弯拐得太急(导引术路线设计不合理),小球就滚得慢,甚至卡住?”
苏砚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带着理科生特有的求真精神,“当然,这忽略了粒子本身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可能的意识观测干扰,简化模型误差可能比较大。
”
整个丙字班教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钱多多的嘴巴张成了O型,眼镜滑到了鼻尖。
石磊的表情彻底凝固,眼神里充满了“他在说什么天书”的茫然。
王教授脸上的古板表情,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裂纹。
他看着苏砚纸上那个简陋的力学模型,又看看苏砚那张写满“我在认真探讨科学原理”的脸,沉默了好几秒。
最终,王教授什么也没评价,只是面无表情地移开目光,用毫无波澜的声音继续讲课:“……理解方向不算完全错误,但过于粗陋。
继续看投影……”
苏砚茫然地眨了眨眼,在钱多多“快坐下!”的疯狂暗示下,慢悠悠地坐了回去。
他低头看着自己纸上那个“小球滚管子”的模型,又抬头看看投影上那些飞舞的玄奥符文和复杂公式,小声嘀咕了一句:“这效率……还不如我的小球模型直观呢。
能量守恒都不好验证……”
前排几个隐约听到他嘀咕的学生,肩膀开始可疑地耸动。
钱多多痛苦地捂住了脸。
喜欢废柴灵枢的兼容性报告请大家收藏:()废柴灵枢的兼容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