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3)
连亲儿子都舍得发配,这柴髙怕是......
还没等李斯想完,嬴政忽然开口:先生这番话,倒是与扶苏不谋而合。
公子当时是怎么说的?柴髙来了兴趣。
史书上只记了个大概,细节却无从考证。
哼,那小子说秦法太严,应该改行儒家那套。
柴髙摇头:公子此言差矣。
草民以为秦法不但要继续施行,还得不断完善。
不合理的条文就该修改,遗漏之处就该补充。
仁政不等于全盘照搬儒家。
陛下觉得外儒内法如何?柴髙提议道。
这倒是新鲜。
嬴政挑眉,往日不是尊法就是崇儒,还没人提过折中之说。
虽然这么说,但他方才那点不快已经烟消云散。
作为天生的统治者,他立刻抓住了这番话的精髓。
秦律不可或缺,但对百姓尤其是原六国子民的安抚同样重要。
况且商鞅变法时秦国要东出争霸,律法自然严苛。
如今天下一统,有些条文就该与时俱进。
嬴政静默不语。
柴髙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特别提到连坐制应当废除,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该牵连无辜。
起初嬴政觉得这样会削弱威慑力,但细想之下又觉得确有道理。
重刑本为震慑,却忘了法律的根本是保境安民。
草民还有个问题,请陛下三思。
但说无妨。
若秦律只为惩戒,那么杀一人容易。
可要杀百人、千人、万人呢?
......
二十一
数万民众,乃至天下苍生,当真都能赶尽杀绝?
嬴政面色骤沉,目光如炬盯着柴髙:先生此话怎讲?
秦律严苛,在世人眼中如同枷锁,百姓畏惧,恨不能挣脱这牢笼。
倘若秦律是为护佑黎民,使人皆得其利,自然有人甘愿遵从。
人在安乐之中,方能卸下心防。
柴髙搜肠刮肚,将所思所想掰开揉碎说与嬴政听。
这位少年即位的秦王,能一统六国,自有超凡智慧。
柴髙深信,只是从未有人点破此中关窍。
而扶苏那莽夫进谏不得其法,三言两语便将父亲毕生功业全盘否定。
亲子如此相激,嬴政岂能不怒?以嬴政脾性,未当场问斩扶苏,反遣往蒙恬军中,已是舐犊情深。
要让嬴政纳谏,唯有以理服人。
柴髙这番言论,不仅令嬴政动容,满朝文武亦为之倾倒。
连李斯也不得不承认,此乃大秦当下急需的治国良策,却无人能先于柴髙道破。
这般真知灼见,令人叹服。
嬴政沉吟良久,似在细细咀嚼这番话,终开口道:请先生赐教。
六字真言。
柴髙正色道:宽严相济,公允。
嬴政抚掌高呼:赵高,拟诏。
柴髙先生乃天降祥瑞,治世能臣,拜为中丞相,总领律法。
封云阳侯,食邑云阳。
赵高趋前低语:陛下,朝中已有左右丞相,这中丞相......
圣心难测!柴髙所言虽佳,尚未施行便得如此厚赏,恐怕还有那之说的缘故。
速去办理。
......诺。
赵高暗自咬牙。
一道诏书连封数职,这柴髙当真了得,满朝谁人能有这般际遇?今日之后,柴髙之名必将传遍帝国。
柴髙亦未料及竟得丞相之位,原以为至多获封上卿。
忙躬身行礼:臣谢陛下隆恩。
爱卿平身。
诸多要义尚未阐明,朕心痒难耐,还望先生继续解惑。
说罢,嬴政携柴髙独叙去了。
留下满朝文武,恍若遭弃的怨妇。
人群中有人暗自撇嘴——陛下先前待他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