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仁慈的代价(1/3)
医院的走廊里永远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这种气味已经渗入李建国的生活十五年,如同他儿子的疾病一样无法摆脱。
凌晨三点,他又一次从那张过于熟悉的陪护床上醒来。
不是被护士的脚步声或是医疗设备的警报声吵醒,而是被一种更深层的东西惊醒——那种日复一日积累的疲惫,已经融入骨髓,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
他转向病床,看着儿子李明。
十五岁的身体因为先天性肌肉萎缩症而瘦弱不堪,脊柱侧弯使得被子呈现出不自然的轮廓。
孩子的胸口随着呼吸机有节奏地起伏,脸上安详得让人心碎。
这样的夜晚,李建国已经度过了五千多个。
“李师傅,您又没睡好?”清晨六点,护工张阿姨推门而入,声音压得很低,但足以打破病房的寂静。
李建国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睡了会儿。
”
这是他们每天重复的对话,如同仪式。
张阿姨负责早晨的护理工作,这时李建国会去医院食堂吃他那千篇一律的早餐——白粥和馒头,然后赶在八点前到机械厂上班。
机械厂里的工友们都知道李建国的情况,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
他们看到的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人,眼袋深重,工装总是略显宽大。
他们会在背后议论:“老李真不容易,一个人带着那么个病孩子。
”“听说老婆早就跑了,谁受得了这种日子。
”
这些议论偶尔会飘进李建国耳朵里,但他从不回应。
十年前,妻子王莉在某个平常的早晨说去买菜,然后就再也没回来。
起初还有几通电话,后来连电话也没了。
他只记得她最后说的话:“建国,我受不了了,看着孩子一天天受苦,我每晚都做噩梦。
”
食堂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则新闻:某位富豪为残疾儿子建造了无障碍别墅,配备了专业医疗团队。
邻座几个年轻工人发出羡慕的感叹。
李建国低头喝粥,咸涩的滋味不知是来自咸菜还是自己的眼泪。
医院儿科主任赵医生的办公室,李建国每月都会来一次。
这次,赵医生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老李,最新的靶向药理论上可以延缓明明的肌肉萎缩,但一个月的费用就要两万多,医保不能报销。
”
李建国没说话,只是看着桌上那张明明的X光片——扭曲的脊柱像一棵被狂风摧折的小树。
“而且即便用了药,也只是延缓,不能治愈。
”赵医生补充道,声音里带着职业性的遗憾,“我知道你为明明已经付出了一切,但有些事……”
有些事是命运。
这句话赵医生没说完,但李建国已经听过太多遍。
离开办公室,他在走廊里遇到了新来的病患家属,一对年轻夫妻正为他们确诊不久的孩子哭泣。
那母亲抓住李建国问:“大哥,你家孩子治疗多久了?有好转吗?”
李建国看着他们充满希望的眼睛,突然感到一阵恶心。
他看到了十五年前的自己和王莉——也曾那样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