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试锋芒之病房里的辨证(1/3)
省医院的住院部大楼高耸入云,而中医科病房则位于这栋大楼的九层。
这里与楼下熙熙攘攘的西医科病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安静。
走进病房区,一股淡淡的中药香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安心。
周一的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病房的走廊上,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八点整,四位实习生身着白大褂,精神抖擞地准时在护士站前集合。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因为今天是他们首次正式参与查房的日子。
陈墨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装备:听诊器、叩诊锤、舌象采集卡、脉诊枕,还有那本边角已微微卷起的笔记本。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听说今天带我们查房的是王志远副主任,”李梦瑶轻声说道,她将长发整齐地束在脑后,白大褂一尘不染,“他是科室里要求最严格的医生之一。
”
孙小军不以为然地调整着自己崭新的听诊器:“严格是好事,能学到真东西。
我爸说王副主任虽然脾气直,但是真才实学。
”
王嫣然紧张地检查着自己的着装,小声问陈墨:“你觉得我们会有机会参与诊断吗?还是只是旁观?”
陈墨正要回答,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走廊尽头传来。
王志远副主任大步流星地走向他们,白大褂随风扬起,神情严肃。
“都到齐了?”王副主任扫视四人,目光锐利,“查房不是走形式,是来学习和工作的。
我不管你们在学校成绩多好,在这里,一切从零开始。
明白吗?”
“明白!”四人异口同声。
“好,跟我来。
”王副主任转身走向第一间病房,“今天重点查看几位重症患者,你们要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但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发言或接触患者。
”
首间病房里住着一位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老人面色晄白,呼吸浅促,双下肢水肿明显。
王副主任详细询问病情变化,检查舌苔脉象,然后调整了中药方剂。
“你们谁来说说,这个患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王副主任突然提问。
李梦瑶率先回答:“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患者面色白、肢冷、水肿,都是阳虚水泛的表现。
”
“不错,”王副主任点头,“但还不够全面。
孙小军,你有什么补充?”
孙小军思考片刻:“我认为还兼有血瘀证,心衰患者多有血行不畅。
”
王副主任不置可否,目光转向陈墨:“你呢?看出什么了?”
陈墨仔细观察患者,谨慎回答:“学生认为,除了心肾阳虚和血瘀,还有脾气虚弱的因素。
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是脾虚湿盛的典型表现。
脾土不健则水湿更难运化,形成恶性循环。
”
王副主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严肃:“观察得还算仔细。
记住,人体是一个整体,辨证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接连查看了几位患者后,他们来到了16床前。
护士介绍道:“这是刘大爷,78岁,老慢支三十多年,这次因急性加重入院。
经过一周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仍然咳嗽频繁,痰多难咯。
”
病床上的老人消瘦憔悴,每次咳嗽都显得十分费力,胸廓随着呼吸剧烈起伏。
王副主任完成常规检查后,向实习生们讲解:“老慢支多属中医‘喘证’、‘痰饮’范畴,本虚标实。
这位患者痰多色白质稠,咳嗽声低怯,伴有气短乏力,是典型的肺脾两虚,痰湿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