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试锋芒之病房里的辨证(3/3)
肺之力,又避免伤正。
”
王副主任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思路清晰,理法方药一线贯通。
就按你的思路调整处方。
”
他转向所有实习生:“你们要学习陈墨这种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态度。
中医辨证不是简单对号入座,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病机的关键。
”
查房结束后,王副主任特意留下陈墨:“你的中医基础很扎实,是跟谁学的?”
“大学时跟随赵明德教授学习,课余时间也经常向老家的一位老中医请教。
”陈墨恭敬回答。
“赵教授是我老同学,教学生有一套。
”王副主任拍拍陈墨的肩膀,“继续保持这种钻研精神,你很有潜力。
”
午餐时,四位实习生围坐一桌,气氛微妙。
“陈墨,你今天真厉害!”王嫣然由衷赞叹,“那么复杂的病机都能分析得一清二楚。
”
李梦瑶也点头表示赞同:“特别是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很深刻。
我们教材上对这个方剂的介绍很简略。
”
孙小军沉默片刻,终于开口:“表现不错。
不过临床经验不是靠一两次闪光就能积累的,需要长期沉淀。
”
陈墨谦虚地摇摇头:“我只是运气好,正好复习过相关方剂。
王副主任的提问让我有机会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
李梦瑶看着陈墨,眼中带着真诚的欣赏:“不是运气,是实力。
你对脉象和舌象的观察比我们都细致,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
下午,陈墨被安排整理上午查房的病历。
他特别仔细地记录了16床刘大爷的病情变化和处方调整思路,还标注了自己辨证思考的过程。
王副主任巡查时,看到陈墨的病历记录,再次表示满意:“病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部分,记录详细、准确、有条理,是优秀医生的基本素质。
”
下班前,李梦瑶找到陈墨:“能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习脉诊的吗?我感觉这部分一直是我的弱项。
”
陈墨有些意外,但很快热情地分享:“我认为脉诊需要多练习、多比较。
大学时,我经常和同学互相诊脉,记录不同状态下的脉象变化。
还有就是诊脉时要心静神凝,全神贯注...”
两人讨论了近半小时,直到孙小军过来催促李梦瑶参加赵专家组织的科研小组会议。
看着李梦瑶离去的背影,陈墨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
他摇摇头,继续整理今天的学习笔记。
夜幕降临,陈墨独自走在回住处的路上。
回想今天的经历,他既感到鼓舞,又觉得压力巨大。
王副主任的认可、李梦瑶的欣赏,都是动力,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
回到简陋的地下室,陈墨没有休息,而是翻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重新研读与今天病例相关的章节。
他深知,一次成功的辨证可能是偶然,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能将偶然变为必然。
在笔记本上,他写下今日心得:“辨证之要,在于见微知着。
医者当细察秋毫,深思熟虑,方不致误诊误治。
今日虽得认可,然医学浩瀚,吾所知不过沧海一粟,当戒骄戒躁,继续努力。
”
窗外,西安古城墙在夜色中默默矗立,见证着一位年轻医者的成长。
陈墨知道,这只是漫长医途的第一步,前方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他。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信心和期待。
(第四章完)
喜欢神医闯关中请大家收藏:()神医闯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