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筑坛祭天地,昭武定乾坤(1/3)
三日后的清晨,晨曦刺破云层,将山海关北坛映照得一片金黄。
这座临时筑起的祭天高台,以青石为基,黄土夯筑,高约三丈,四周环绕着象征日月星辰的旗帜,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色旌旗在晨风中风卷如龙,猎猎作响。
高台之下,三万关宁铁骑列阵如墙,甲胄在阳光下折射出森寒的光芒,长枪如林,刀刃如霜,肃杀之气与庄严氛围交织在一起,令人心神震颤。
昌黎、抚宁等地的士族代表、乡绅父老,以及城中百姓,纷纷涌入北坛周围,扶老携幼,屏息凝神地注视着高台,眼中满是期待与敬畏。
昨日唐通率军攻城,被李明远指挥守军凭借改良的红衣大炮击退,虽然未能重创敌军,却也让所有人看到了坚守的希望。
今日的登基大典,不仅是李明远确立名分的仪式,更是整个山海关军民凝聚意志、共渡难关的象征。
李明远身着量身定制的玄色龙袍,袍上用金线绣着五爪金龙,龙鳞栩栩如生,昂首摆尾,似欲腾飞;头戴十二旒冕冠,玉珠垂落,庄重威严。
他在吴应麒、夏国相、穆青岚等核心将领的簇拥下,缓步走向祭天高台。
每一步都沉稳有力,龙袍下摆轻轻扫过青石台阶,没有丝毫拖沓,眼神平静却带着睥睨天下的气魄,与三日前那个在箭楼之上沉思的将领判若两人。
“吉时已到,登基大典,正式开始!”司仪官高声唱喏,声音穿透人群,在北坛上空回荡。
鼓乐齐鸣,编钟、大鼓奏响庄严的乐章,浑厚的声响震彻天地,驱散了空气中的最后一丝阴霾。
李明远拾级而上,登上高台,转身面向南方,那里曾是大明都城的方向,如今却已落入大顺军之手。
他微微躬身,行三拜九叩大礼,以此祭奠覆灭的大明王朝,也告慰崇祯皇帝的在天之灵。
“臣吴三桂,承蒙天意,顺应民心,于山海关登基建国,国号为周,年号昭武。
愿效法先圣,平定乱世,安抚百姓,重振汉家江山,不负苍天,不负黎民!”李明远的声音朗朗,通过亲兵的传声传遍全场,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国号周,年号昭武!”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昭示武功,平定乱世!”
百姓们也跟着呐喊,欢呼声、鼓乐声交织在一起,直冲云霄。
北坛之下,无数人热泪盈眶,在这乱世之中,他们终于看到了一位敢于挺身而出、守护家园的领袖,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祭天仪式过后,李明远转身面向众人,目光扫过麾下的将领、士族代表和百姓,沉声道:“今日,朕登基建国,并非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守护这方水土,守护千千万万的汉家儿女!大顺军残暴,清军嗜血,他们视百姓如草芥,视江山如囊中之物。
朕在此立誓,此生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率领大家驱逐鞑虏,平定战乱,还天下一个太平!”
话音落下,高台之下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将士们举起手中的兵器,指向天空,眼神中充满了忠诚与斗志;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旌旗,热泪纵横,口中不断呼喊着“陛下万岁”。
李明远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说道:“昭武政权初立,百废待兴。
朕今日颁布第一道诏书,昭告天下:其一,减免山海关及周边昌黎、抚宁等州县三年赋税,凡战乱期间流离失所的百姓,皆可返乡开垦土地,官府给予种子、农具支持;其二,安抚工商,凡从事农耕、手工业、商业者,三年内免征苛捐杂税,鼓励百姓恢复生产;其三,整顿军纪,严禁军队扰民、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