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3/3)
马铃薯最迟在1633年已传入中原。
考虑到作物推广需要时间,实际传入时间应当更早,很可能在1600年之前。
从作物引进到广泛种植,再到被学者记录,按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推算,马铃薯可能在1550年就已传入。
而1550年与燕长倾所处的洪武十二年(1379年),相距不足二百年。
既然三国时期万震就能记载非洲、罗马等地的风物,这一百多年间马铃薯传入中原也并非不可能。
在大明洪武年间,一位异国商人带着土豆漂洋过海而来。
燕长倾认为此事合情合理。
为何洪武十二年(1379年)未见土豆记载,直到1628年《农政全书》才提及?
燕长倾推测,这两百年间土豆或许已传入大明,但无人识得它是珍贵作物,更无人尝试种植。
因此,土豆虽可能曾在洪武年间昙花一现,却很快湮没于历史长河。
直到徐光启着书立说,土豆才真正载入史册。
这些猜想源于燕长倾从番商手中购得土豆后的推演。
既然能获得土豆,他对红薯、玉米等其他南美作物也充满期待。
航海商人常备作物种子,以备航行或遇险时充饥。
去年燕长倾遇见的那位番商便是如此——他流落大明,蹲在码头啃着土豆,竭力推销货物。
燕长倾毫不犹豫买下他所有商品,甚至出资合作,赠船助其返乡,只盼他下次带来更多种子。
……
江东市集上,商贾们纷纷向走过的燕长倾问好。
燕先生……
燕学士……
燕博士……
燕长倾颔首致意,并不多言。
洪武年间的商人,地位最为卑微。
燕长倾虽被国子监祭酒孔克表革去算学博士之职,却仍保有翰林院从九品学士的官衔。
正是这微末官职,令在场商贾不敢造次——即便家财万贯,若无官宦撑腰,在燕长倾面前仍需低头行礼。
洪武年间的商贾地位极低,连寻常农户都可穿绸纱,商人却只能着绢布。
科举入仕更是阻碍重重,这般压制到了明末竟成反噬之因,燕长倾思及此,只觉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他踏入江东市集最繁华处的杨氏商行,冷声问道:可有番商踪迹?
柜后的掌柜抬头见是燕长倾,忙堆笑迎上:燕学士安好!您许久未来了。
这位翰林学士在南京各大市集颇有名声,尤爱海外奇珍,出手便是价值连城的琉璃宝,溢价十倍亦不吝啬。
商贾们暗中称他燕琉璃,却无人敢当面提及——毕竟再豪阔的客人,终究是戴着乌纱的官老爷。
海上风涛险恶,番商哪能常来。
掌柜搓着手解释。
午后有一场我们举办的小型交易会,会上有些从番商那里得来的货物。
燕学士若有兴趣,不妨稍候片刻。
掌柜凑近燕长倾耳畔,压低声音说道。
燕长倾随手从怀中取出一颗前世的玻璃珠——此时人们称之为琉璃珠,看也不看便抛给掌柜,淡然道:
安排一下。
掌柜捧着琉璃珠,眼中闪过喜色。
单这一颗琉璃珠,转手便能卖出数千钱!
不过几句话的工夫就有如此收获,难怪各大交易集市的商人都对燕长倾青眼有加。
他恭敬地将琉璃珠收好,态度愈发殷勤:
燕学士,请随我来。
喜欢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请大家收藏:()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