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3)
朱元璋虽在诸皇子身边安插眼线,但道衍并非其所派。
为何还不来向朕禀报未来宗室俸禄的隐患?
朱元璋皱眉盯着奏疏。
朱标等人已连续数日召集幕僚商议,诸王之间也多次私下会谈,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更无人主动指出俸禄制度的弊端。
若皇子们不上奏,他又如何顺理成章地暗示他们向燕长倾求解?
看来得推他们一把了。
朱元璋搁下奏疏自语。
......
数日后,在朱元璋暗中推动下,朱标携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联名求见。
文华殿内,朱元璋佯装不解地翻看奏疏:你们齐来见朕,就为说朕定的宗室俸禄不妥?
朱标与兄弟们交换眼神后郑重上前:禀父皇,俸禄制度虽显皇恩浩荡,然百年后宗室人口或达百万之众——届时即便倾尽国库岁入,亦难供养。
若财帛尽耗于宗室,文武百官、将士黎庶何以维系?恐将动摇国本!
文华殿两侧,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相视一望,彼此眼中都流露出对长兄朱标的钦佩。
放眼整个大明,能说出这番话的,恐怕也只有太子朱标了。
若换成他们中任何一人,免不了要挨一顿训斥。
朱元璋端坐龙椅,故作深沉地皱眉思索。
殿下的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见状,心知父皇正在考量朱标方才的谏言。
其实朱元璋早已知晓一切,包括众皇子联名上奏之事,以及他们商议的解决之策。
此刻的沉默,不过是装模作样罢了。
约莫半个时辰后,朱元璋缓缓抬头,目光锐利地扫过朱标等人:“既然你们看出宗亲俸禄的隐患,又一同来见咱,总不会没想好对策吧?”
感受到父皇语气中的压迫,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不约而同地咽了咽口水。
自幼在朱元璋威严下长大的他们,无一不对父皇心存畏惧。
如今箭在弦上,若不给个交代,恐怕难以善了。
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纷纷看向朱樉——大哥朱标已指明问题根源,接下来该由二哥、诸藩之长朱樉陈述众人商议的方案。
众目睽睽之下,朱樉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道:“父皇,儿臣与众弟查阅历代宗亲制度,发现汉唐皆无大明这般后患。
”
“对比之下,差异在于——”他略作停顿,顶着朱元璋凌厉的目光继续道:“汉代宗亲由封国自养,与朝廷无涉;唐代宗亲可科举入仕,自食其力。
”
“而大明宗亲既无封国之权,亦无任职之途,全赖国库供养,长此以往,终成拖累。
”
因此臣等建议,可借鉴汉唐两朝供养宗室的制度,重新制定大明宗亲的供养政策。
朱樉说完这番话,深深低下头,不敢直视朱元璋。
关于宗室供养制度,太子朱标与众藩王意见相左。
朱标更倾向于唐代的宗室管理方案,而诸王则偏好汉代的制度。
这两种方案都能缓解未来宗室俸禄对国库的压力,但最终决策权不在朱标,也不在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手中。
于是朱樉将两种方案一并呈上,交由朱元璋定夺。
......
朱元璋听完朱樉的提议后神色如常,语气平静地说道:照你这么说,朕还得给你们这些皇子分封国土,让宗室外戚都当大官?这样就能解决宗室俸禄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