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该见岳父大人了(2/3)
点贡献。
沈晓兰嗔怪地喊了一声,明远哥好不容易来一次,你别像审犯人似的。
李淑芬端着茶壶过来打圆场:就是,人家明远现在可是厂里的红人,赵厂长都夸他有出息。
沈建国哼了一声,从茶几下面拿出一张报纸:那你给我分析分析,这篇文章说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什么意思?对未来经济有什么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明远接过报纸,是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文章。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回答得太超前会显得不切实际,回答得太保守又显得平庸。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适度展示一些未来知识:我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未来几年,国家会逐步放开部分商品价格,允许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允许外资进入某些行业。
沈建国眉毛一挑:哦?你这结论从哪来的?
文章里提到要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这说明上层已经意识到过度计划的弊端。
周明远指着报纸上的关键段落,再看这里,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意味着价格将更多由市场决定。
沈建国摘下眼镜擦了擦,表情缓和了些:继续说。
周明远受到鼓励,声音更坚定了:我预测三年内,国家会取消大部分农产品统购统销;五年内,工业品价格也会逐步放开。
到时候,像我们这样的国营工厂,如果不能提高竞争力,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大胆!沈建国突然拍桌,周明远心头一紧,却听老人接着说,但很有见地。
我做了三十年会计,最近也感觉到风向变了。
李淑芬从厨房探出头:你们爷俩别光顾着谈国家大事,准备吃饭了!
晚餐比周明远预想的丰盛:一盘红烧肉,一条清蒸鱼,一盘炒青菜,还有一盆紫菜蛋汤。
这在1983年绝对是招待贵客的标准。
吃吧,别客气。
李淑芬热情地给周明远夹菜。
饭桌上,沈建国问了些周明远家里的情况——原主的父母都已去世,只有一个远在东北的舅舅偶尔联系。
周明远尽量如实回答,避免露馅。
明远啊,酒过三巡,沈建国脸色微红,你和晓兰的事,我们老两口原则上不反对。
但有个条件。
周明远放下筷子,正襟危坐:叔叔您说。
你得有套自己的房子。
总不能结婚后还住集体宿舍吧?
沈晓兰脸涨得通红,谁说我要嫁给他了!
周明远却认真地点点头:叔叔说得对。
其实我已经在考虑了。
我听说厂里可能要建一批福利房,我准备申请。
另外...他犹豫了一下,我还想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小生意,多赚些钱。
做生意?沈建国眯起眼睛,你想当个体户?
在80年代初,个体户还是个略带贬义的词,很多人认为那是不务正业。
不是辞职工商。
周明远解释道,就是利用周末时间,做些小买卖。
比如从南方进些时髦衣服回来卖。
沈建国沉思片刻,突然问:你哪来的本钱?
我可以先从小做起。
周明远早有准备,最近帮工友们理财,他们愿意凑点钱让我试试。
出乎意料,沈建国竟然点了点头:有想法是好事。
但记住,别违法乱纪。
饭后,沈晓兰送周明远回家。
夜色已深,厂区路灯昏暗,两人并肩走在石板小路上。
你今天表现真好。
沈晓兰轻声说,我爸平时可难讨好了一开口就问国家大事,上次带王志强来家,把他问得直冒冷汗。
周明远笑了笑:你经常带男生回家?
胡说什么呢!沈晓兰捶了他一下,就你们俩。
志强是硬跟着我来蹭饭的。
月光下,沈晓兰的侧脸线条柔和而清晰,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
周明远突然有种冲动,想牵住她的手。
但他克制住了——这个年代的男女关系还很保守,当众牵手可能会被说闲话。
明远哥,你真的想做生意吗?沈晓兰突然问。
嗯。
时代在变,光靠死工资很难过上好日子。
周明远望着远处的灯火,我想让你...让你们都过上好生活。
沈晓兰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我觉得你最近变了好多,但...是往好的方向变。
以前你从不想这些。
周明远心头一紧。
他必须更小心,不能露出太多破绽。
人总会成熟的。
他轻声说。
就在这时,三个黑影从路边树丛里窜出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哟,小两口约会呢?为首的是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