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二进琉璃厂寻金牙,细说家学渊源事(2/3)
外人看。
现在的人,黑着呢,说不定会用假货掉包,到时候你哭都来不及。
”
陈默回头,冲金牙点了点头,心里却更疑惑了——金牙这话,像是提醒,又像是警告,到底是什么意思?
走出“聚宝阁”,阳光已经驱散了薄雾,琉璃厂街上渐渐热闹起来。
陈默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过一家旧书店时,忽然想起晓燕的表哥——晓燕说过,她表哥的店就在琉璃厂,叫“翰墨斋”。
“翰墨斋”在琉璃厂的深处,门脸不大,却收拾得干净雅致。
陈默掀开门帘进去,就看见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摞线装书。
“请问是晓燕的表哥吗?”
男人抬头,推了推眼镜,露出温和的笑:“我是,你是陈默吧?晓燕跟我提过你。
”他站起身,伸手示意陈默坐下,“快坐,我这刚整理完一批书,还没来得及收拾。
”
陈默坐下后,目光落在桌上的书脊上——那些书的封皮已经泛黄,却保养得很好,书脊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表哥,我今天来,是想请您帮我看看我爷爷留下的书。
”
“是民国的线装书?”晓燕表哥端来一杯茶,放在陈默面前,“晓燕跟我说了,你想知道那些书的价值?”
“不光是价值,还有来历。
”陈默接过茶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我爷爷说那些书是他老师送的,可他没说老师是谁,我想弄清楚。
”
晓燕表哥点点头,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民国藏书考》,翻到其中一页:“民国的线装书,要是有名人题字或者批注,价值会高很多。
你爷爷的老师要是民国时的文人,那这些书可能还有收藏价值。
你能跟我说说你爷爷的事吗?比如他年轻时在哪里读书,认识哪些人。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默捧着茶杯,慢慢说起爷爷的往事——爷爷叫陈守义,年轻时在北平的辅仁大学读过书,老师是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周培源。
后来抗战爆发,爷爷跟着学校南迁,一路辗转到了重庆,在那里认识了奶奶。
抗战胜利后,爷爷带着怀了孕的奶奶回到帽儿胡同,找了份教书的工作,一教就是四十年。
“周培源先生?”晓燕表哥猛地抬头,眼镜滑到了鼻尖,“你确定是周培源先生?”
“我爷爷说是这个名字,具体的我也不清楚。
”陈默有些疑惑,“怎么了?您认识?”
“周培源先生是民国时期着名的国学大师,擅长校勘古籍,很多文人都以能得到他的题字为荣。
”晓燕表哥激动地站起身,来回踱了两步,“要是你爷爷的书真有周先生的题字,那可太珍贵了!不说价值,单是文化意义就非同一般。
”
陈默的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原来爷爷说的“命根子”,真的不是普通的书。
他想起爷爷生前总爱坐在藤椅上,戴着老花镜,一遍遍地摸那些书的封皮,嘴里还念念有词,当时他不懂,现在才明白,那些书里藏着爷爷的青春和信仰。
“表哥,要是我把书带来,您能帮我看看吗?”陈默的眼神亮了起来,“我想确认一下,书里是不是真的有周先生的题字,也想知道它们的来历。
”
“当然可以!”晓燕表哥爽快地答应,“你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带过来,我帮你仔细看看。
对了,你千万别轻易把书给别人看,尤其是那些古玩贩子,他们很可能会用手段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