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首单生意鉴玉佩,初得佣金喜且忧(1/3)
陈默跟着金牙穿过三条老巷,终于在一家挂着“修表配钥匙”招牌的小店前停下。
巷子深处的风裹着煤炉味,吹得他怀里爷爷留下的放大镜壳子轻轻发烫——这是他答应跟着金牙“学做事”后,第一次正式出门收老物件,兜里还揣着早上从医院食堂买的两个白面馒头,奶奶的输液瓶还在脑海里悬着,滴答声像在催着他快点赚到钱。
金牙推开那扇掉了漆的木门时,门轴“吱呀”响得刺耳。
店里昏沉沉的,只有柜台上一盏台灯亮着,一个穿灰布棉袄的老太太正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紧紧攥着个蓝布包,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见他们进来,老太太慌忙站起身,棉袄下摆扫过地上的零件盒,几枚螺丝滚了出来,在水泥地上弹了几下,声音在安静的店里格外清晰。
“张婶,我们来了。
”金牙脸上堆着笑,熟稔地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又给陈默使了个眼色,“这是我徒弟陈默,眼亮,懂点老玉的门道,今天让他帮您看看那物件。
”
陈默跟着坐下,指尖悄悄在裤腿上擦了擦汗。
他想起前几天金牙教他的“三看”——看玉质、看工痕、看沁色,可真要上手,心脏却跳得像要撞开肋骨。
老太太犹豫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掀开蓝布包的一角,露出块半掌大的玉佩,白玉底色上泛着淡淡的青,像蒙着一层薄雾的湖面。
“这是我老伴儿当年从部队带回来的,他走了以后我就一直收着,现在孙子要交学费,实在没办法才想……”老太太的声音发颤,把玉佩轻轻放在柜台上,“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值多少钱。
”
金牙没伸手,只是朝陈默抬了抬下巴。
陈默深吸一口气,掏出怀里的放大镜——镜柄是牛角做的,被爷爷磨得光滑温润,他攥着镜柄,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教他认玉的场景: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玉上,爷爷的手指点着玉纹说“真玉有魂,假玉有形”。
他定了定神,把放大镜凑到玉佩前。
先看玉质。
他轻轻捏住玉佩边缘,指尖传来温凉的触感,不是玻璃仿品的僵冷,也不是树脂的发腻,而是像握着一块浸过泉水的石头,凉意里藏着一丝温润。
他又把玉佩贴在手腕内侧,片刻后移开,皮肤上还留着淡淡的印记,没有残留的滑腻感——这是和田玉特有的“亲肤感”,金牙前几天特意让他摸过几块真玉,就是为了记这个感觉。
再看工痕。
玉佩正面雕着一朵缠枝莲,花瓣层层叠叠,最细的纹路只有头发丝粗细。
陈默用放大镜顺着纹路走,看见花瓣边缘有细微的崩口,不是现代机器雕刻的平滑,而是手工刻刀在玉料上发力时,偶尔失控留下的痕迹。
他想起爷爷的书里写过,清代晚期的玉工多是“快刀走纹”,追求效率的同时,难免会在细节处留下这样的小瑕疵,反而成了辨别的关键。
玉佩背面没有雕工,只留着一块淡淡的黄沁,像夕阳落在雪地上的颜色,沁色边缘是模糊的,慢慢融入玉质里,不是用酸泡出来的生硬色块——这是自然形成的“土沁”,至少要几十年才能养出这样的色泽。
“怎么样,小陈?”金牙的声音打断了陈默的思绪,他抬眼看见金牙正盯着自己,眼神里带着点审视的意味。
老太太也凑了过来,双手在棉袄下摆上反复摩挲,嘴唇抿得紧紧的。
陈默咽了口唾沫,把玉佩轻轻放回蓝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