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夜探编修府,偷录人脉名册(1/3)
第23章:夜探编修府,偷录人脉名册
墨苏蹲在编修府后巷的老槐树上,指尖捏着枚铜钱——这是与老茶头约定的信号,若铜钱落地三声,便说明前院宴席已进入高潮,李光地即将离席更衣。
他身下的夜行衣是用江南产的“水织麻”制成,轻薄如蝉翼,却能防刮耐磨,袖口缝着三层“避犬香囊”,每层都裹着雄黄、苍术与樟脑的粉末,能驱散府里的护院犬。
靴底垫着两层吸声棉絮,踩在瓦片上几乎无声,腰间的“百宝囊”鼓鼓囊囊,装着今夜的关键工具:可伸缩的黄铜窥管、涂了磷光粉的微型算盘、浸过桐油的防水油纸,还有三枚“迷魂弹”——用薄纸裹着樟脑与辣椒粉,遇火即燃,能暂时迷住追兵的眼睛。
“咚、咚、咚”,三枚铜钱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在寂静的巷子里格外清晰。
墨苏立刻翻身下树,贴着墙根溜到编修府后墙。
这面墙他早勘察过,东南角有块松动的青砖,抠开后能容一人侧身钻入——这是前几日他借口“修补古籍需特殊黏土”,来编修府送材料时特意记下的。
【潜入:借声寻密室】
钻过墙洞,墨苏落在一片荒芜的花园里。
园内杂草丛生,只有几株老牡丹还开着花,香气混杂着泥土的湿气,正好掩盖他身上的衣料味。
他猫着腰,沿着回廊的阴影往前走,耳尖捕捉着前院的动静——丝竹声、劝酒声、说笑声,热闹得像另一个世界。
忽然,假山后传来压低的争执声,其中一个声音尖利,带着威胁:“李大人,别给脸不要脸!三爷让你在《古今图书集成》里为他立‘理学正统’的传,你偏要扯什么‘博采众长’,是觉得三爷治不了你?别忘了,你福建老家那点‘贪墨漕粮’的旧事,只要三爷一句话,就能让你身败名裂!”
是三阿哥的心腹,翰林院编修张承禄!墨苏屏住呼吸,悄悄绕到假山侧面,透过石缝看去——李光地站在月光下,青衫被风吹得微动,脸色苍白却脊背挺直:“治学当存公心,编书不是为一人立传。
张大人若想逼我,尽管去告诉三爷,李某虽不才,却也知‘文以载道’,不敢违心。
”
张承禄气得发抖,却不敢真动手——李光地毕竟是康熙器重的理学名臣。
他冷哼一声:“好,你等着!等三爷成了大事,有你好果子吃!”说完,甩袖离去。
李光地望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走向书房。
墨苏知道,机会来了——按老茶头的情报,李光地每次受了气,都会回书房独处半个时辰,这是他潜入的唯一窗口。
他悄悄跟在李光地身后,看着他走进书房,关上门。
等脚步声消失在屋内,墨苏才贴着墙根挪到书房窗下。
这书房是“明三暗五”的格局——从外面看是三间房,实则内部有五间密室,这是前明官员为藏密信特意设计的。
墨苏从百宝囊里摸出黄铜窥管,一端贴在窗纸上,另一端对准眼睛——管内刻着放大纹路的细槽,能看清屋内的陈设:书架、书桌、太师椅,还有一面看似实心的墙壁。
他轻轻敲击墙壁,耳朵贴在墙上听回声——左侧第三块墙砖的回声格外空,像是后面有夹层。
墨苏从袖中摸出把细铁钎,这是他用修书的刻刀磨的,尖端锋利却不易伤人。
他小心翼翼地插入墙砖缝隙,慢慢撬动——墙砖是用糯米浆粘合的,年久失修,没费多少劲就松动了。
【拓印:磷光算盘记页码】
撬开墙砖,里面果